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19日言论版文章:根据2011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2010年中国动画总产量达22.8万分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动画生产大国。这一“成就”对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教授路盛章来说,引起更多的却是担忧而不是自豪。
尽管近一段时间以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动漫基地和拍摄动画作品,至今取得的成果却并不可观。22.8万分钟的总产量中,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寥寥;无数低质量的动画作品被制造出来,很多甚至没有公映,更不要说从中盈利。
“没有质量就没有动画产业。”路盛章说。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卡通宣传片的总导演,他曾经多次对主管机构和从业人员呼吁:重视动画产品的质量。“文化产品不同于其他产品,质量不好的文化产品完全没有再利用的可能,播不了或者播出来观众反应不好的动画,是对纳税人钱的巨大浪费。”而中国也不可能凭借数量庞大的低质量动画成为真正的动画大国。
路盛章承认中国动画产业相对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差距主要体现在缺乏市场化和专业化上。
中国动画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到上世纪80年代,超过30部中国动画作品赢得了数十个国际奖项,甚至形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动画学派”。但过去“通常只把动画产品当作艺术作品而不是商品……我们从没想过通过动画产品盈利,更不用说发展周边产品和产权保护”,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动画产业的发展。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市场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其动画产业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既没有完整的操作流程可遵循,也缺乏本土成功案例去效仿。同时,中国动画产业的专业化程度还相当低。“我们缺少的不仅是专业化的人才,更是专业化的操作流程,比如成熟的市场调研和营销策划。”路盛章说道。而事先的市场调查和事后的评估反馈,对保证动画产品质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方面,整个行业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很难沉下心来做东西,而作为文化产品的动画作品恰恰是不能够一蹴而就的。“心态沉下来,更专业化一点,更市场化一点,整个行业可能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路盛章总结道。
但本土动画产业依然面临着内容上的诸多批评。从创造票房奇迹的《功夫熊猫》到成功俘获中国孩子的心的《蓝精灵》,好莱坞动画在中国无往不胜,甚至引起了是否是文化侵略的争论。路盛章并不认同以文化侵略为由抵制国外动画片的想法,他认为向外国动画产业学习是我们提高自身水平的第一步,而这也是中国应该具有的开放“大国心态”。尽管为了保护本国初级脆弱的动画产业而采取过一些保护性的政策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坚持这些本国保护性政策必须是暂时性和过渡性的,因为最关键是要“拿出自己的好作品来”。
路盛章认为本土动画作品在讲故事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做好艺术表达,传递核心价值来吸引观众。中国动漫作品过分注重民族元素,忽视了对普世化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达,而后者正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民族元素只是外壳,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将核心价值创意化,用民族的方式来有效表达。”路盛章说。
路盛章从不认同“中国人缺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说法,他从新生代中国动画作者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的作品中看到了值得称道的创意和才能。然而动画产品,尤其是动画电影的制作和推广,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仅靠个人力量很难支撑。因此,路盛章建议政府以战略性的远见来扶持优秀的作品和整个行业的发展。他建议政府启动相应的资助基金,支持优秀的动画作品创作。资金支持和成熟的运作体系能帮助中国动画人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从而培育起整个行业。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8/19/content_1314605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王漪清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