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6日评论版头条文章:8月26日,全球央行年会在美国怀俄明州杰克逊城召开。伯南克又一次在年会上就美国经济前景发表讲话。与去年不同,讲话中虽未明确暗示新量化宽松即将到来,但仍然使得美国股市由跌转涨。其中含义,值得深思。
第一重意思:平复市场恐慌。全球央行年会又一次在市场神经脆弱的情况下开幕。近一个月之前,一系列坏消息持续打击美国和世界经济:首先是提高举债上限困局几乎将美国拖入违约深渊;其次是标普突然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给市场以信用经济危机来临之感;随后,美、欧银行业频陷紧急状况。市场几乎每天都犹如在玩过山车。美联储还能否掌控危局,其实是市场最期待的信息。这显然比量化宽松之类技术性的操作更加重要。因此,伯南克在讲话伊始就给出了这样的判断:美国经济复苏虽缓慢且不稳定,但比起危机时期要好得多。经济的自由落体运动消失了,银行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信贷状况有所改善。如银行危机再次爆发这样“两发炮弹落入一个弹坑”的可能性已经降低。同时,美国制造业开始增长、贸易赤字逐步缩小,居民储蓄增加、商品价格开始高位回落,这都表明美国经济复苏机能在起作用。伯南克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表述无非是向市场表明,之前的动荡是暂时的,美国经济复苏的方向没有改变。资本市场恐慌情绪也因此有所平复。
第二重意思:美联储或无力单独支撑危局。定心丸只能避免市场剧烈波动,并不能助推经济复苏。伯南克作为研究“大萧条”起家的经济学家必然懂得这个道理。因此,他在讲话中不断的暗示:美联储不是万能的。
暗示1,剩余政策选项存隐患。伯南克称,美联储有的是备用政策组合,但如何使用,需要深入讨论。这表明,现有备用政策的效应恐怕不是杯水车薪,就是存在巨大副作用。不到迫不得已,不能和盘托出。正如伯南克自己所说,运用政策工具不应给美国经济遗留重大创伤。
暗示2,经济复苏不利的责任不能都算在美联储一家身上。在这次讲话中,伯南克20余次提到“财政”,并委婉的向美国会现行的削减赤字模式提出批评,认为这样的行为已经影响到美国经济。这实质是替美联储表态:在促进复苏问题上,财政政策也必须发挥足够作用。也即,未来若复苏前景继续不佳,财政政策缺位必须承担应有责任,美联储不愿单独背黑锅。
暗示3,复苏格局不同以往,美联储不可能像此前那样应付自如。伯南克在回顾二战后历次复苏经验时谈到,本次复苏将难依靠房地产部门支撑。信贷和融资反而受到房地产市场低迷的拖累。这意味着,美联储即使像以往那样不断降低融资成本,也很难激活房地产业这样传统的复苏热点。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联储很难像以前那样“如法炮制”。复苏缓慢是本次危机的“非典型性”引起的,并非美联储发挥失常。
QE3:有还是没有?关于新量化宽松,伯南克在讲话中并无只言片语。市场人士纷纷猜测,9月下旬美公开市场委员会会期延长可能是QE3还会到来的信号之一。因此,伯南克的讲话里没有消息,或许对市场来说也算是个好消息。这无形中是伯南克给市场画了更大的一张饼来充饥。然而,从伯南克的只言片语及美联储其他要员的表态来看,QE3或许不会在9月就如期到来。
首先,通货膨胀是道坎。伯南克称,美联储期望在未来几个季度内,将通货膨胀率控制在2%以下。但是,从已经实行的两轮量化宽松可见,通货膨胀在全球范围内高企是必然的政策效果之一。美7月份 CPI同比增长3.6%,核心CPI也涨1.8%。此时重开量化宽松之门,显然是与美联储的政策指向不相符合的。因此,在伯南克认为当前复苏形势仍不算太糟的情形下,控通胀是美联储的优先选项。9月下旬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延长会期,或许是为了进一步评估通胀前景,探讨较长期低利率环境下,美联储能拿出什么样的刺激性货币政策试水。而是否推新量化宽松或许需要依据试水结果决定。
其次,再出台大剂量货币政策将会审慎。一方面,量化宽松拉动经济复苏的政策效果已经衰减。QE2已显示出强弩之末的迹象。再推QE3是否会打水漂,料想已经成为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讨论的话题之一。另一方面,QE3的政治风险变得越来越大。当前恰逢美总统大选前夕,政治竞争日趋白热化。若QE3副作用突出,抬升汽油等关乎民生消费品价格,并使得企业得到廉价资金后继续囤积自保,美联储便好似给政客们帮了倒忙,必然招致各方攻击,权威性或将受损。面临这两方面风险,美联储在推出新政策上将小心翼翼。
正如伯南克所表达的那样,美国经济迫切的需要来自财政方面的刺激,不能因噎废食。因此美联储或许仍在期待:财政刺激现行先试,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随后跟进。但是,当前美国财政政策半瘫痪状态或难在大选前有大的改观。若未来数月美经济急转直下,伯南克和美联储或别无选择,不惜靠制造通胀刺激经济,并推出微利于己,但毒害全球的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09/05/content_1361970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魏亮 编辑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