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6日报道:八月末的某个午后,暴雨初歇。王雷军坐在闵行区某居民单元内的食堂里,对着几个年轻人,讲述他的人生经历。29岁的他来自河南,现在的职业是一名自由纪录片导演。在这个食堂里,还有其他五个人和他一起,担任着讲述自己历程的“生命图书”的角色,与参与生命图书馆这个公益活动的“读者”一同分享他们的欢笑、悲伤、成功和失败。
王雷军出生于河南一个不怎么富裕的小村庄里,19岁那年,因为父母逼婚,他不愿依从,便离家出走。
为了维持生计,王雷军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洗盘子,酒保,直至机缘巧合之下他加入了一个香港背景的慈善基金会,成为一名帮助艾滋病患者的义工。
“我靠帮助性工作者吃饭,”王雷军跟坐在他这一桌的女孩子们说道。
“很多性工作者长期以来都经受着歧视和病痛的折磨,”他说,“如果她们意外怀孕或者生病了,我会告诉她们哪里有便宜的医院,同时我也一直建议她们使用避孕套,预防艾滋病。”
“这是一件让我觉得有价值的事情,”王雷军补充道,“每个人都必须谨慎思考,然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工作的意义并不仅止于挣钱,而在乎实现个人的梦想。”
“我下一个目标是要拍摄一个和尚的纪录片,希望可以得奖。”
生命图书馆的灵感来源于丹麦在2000年的一个类似活动。这个项目在中国的发起人叫丁非,今年29岁,来自陕西省咸阳市,曾经任职于NPI(上海)公益组织孵化中心。
她曾经成功地建立起一个旨在重新建立两代关系的项目,让年轻的一代去聆听老人的心声。
“我逐渐发现沟通的障碍不仅存在于不同年龄之间,即使是同龄的人有时候也很难去互相了解,”她说。
现在,丁非的图书馆里一共有23本“藏书”,有做每一件事情前都很喜欢问为什么的美籍华人,有儿童英语教师。“我找来的图书都有一些特别的生活经历,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丁非说到。
“这是在讲述生命,所以必须让读者有参与感。”
至今,生命图书馆的项目已经举行了六次活动。
为了确保读者找到他们有兴趣的图书,丁非的团队会在每次活动会开始前一段时间,把参与活动的“生命图书”的简介预先放在网上,供读者查阅。
每次的“图书”“阅读”时间差不多是一个小时,前20多分钟是“图书”们在讲述,剩下的则是与读者互动和提问时间。
“她的故事也许可以给我一些启发,帮我走出现在困惑的境地,” 20岁的韩媛媛说道,她是一名从河南到上海来实习的学生,在一番斟酌之后,她挑了一本名为《平凡人的勇气》的书,描述了一个叫李迈雷的女子在30年人生的后半段,如何直面各种挑战:疾病、学业的终端、事业发展的瓶颈以及亲人的离去。
“我正面临着很多选择,”韩媛媛说,“希望她的经验可以让我汲取一些力量。”
“我以前觉得这种公益性的活动,都是名人们用来作秀的,”28岁的边单单说道,她是一名保险经济,曾经参加过生命图书馆在五月份的活动,“我很惊讶有那么多人愿意站出来分享他们的经历,不为得到任何的利益回报。”
“他们那种自信和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她补充道,“我觉得更像是在和他们交朋友,而不是仅仅‘阅读’他们。”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09/06/content_13626149.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李新竹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