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9月16日评论版头条文章:在2011年《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新增的214位亿万富翁中,就有108位来自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金砖国家的亿万富翁占总上榜富翁的四分之一,而5年前,该比例仅为十分之一。其中上榜的中国亿万富翁数量几乎翻番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仍有1.5亿人每人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超过60%的城市居民买不起房。与此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主要指标,在2006年达到创纪录的0.49。近年来,该系数一直在0.5左右徘徊,超过了“警戒线”。很多人认为,收入差距实际上要远大于官方数据所显示的。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富有个体数量不断增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人的财富主要来自民营企业、房地产投机、首次公开募股以及高薪工作。有趣的是,中国百万富翁的平均年龄为39岁,比西方的百万富翁年轻15岁。
尽管,从历史上看来,在追求经济繁荣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似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贫富悬殊。现在,中国的关键问题是要把重点放在实施大胆的、全面的再平衡改革上。
调整中国的发展模式,意味着把GDP增长更多地转向“以人为本的增长”,以提高普通公民的福利。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加剧了家庭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的下降,导致消费只占GDP的35%。这一数据对任何经济大国来说都是历史最低的,也远低于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
为了扭转这种趋势,需要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家庭收入,包括制定强制性的工资增长目标、多投资社会福利项目、扩大经济适用房,以及全面改革个人所得税体制。
由中国民主同盟上海委员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该市约68%的劳动人口在收入最低的行业工作,如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和零售业。在上海,每月最低工资为1120元(合170美元),尽管该工资水平在中国城市中排第二高,它只是该市平均工资的30%左右,而1993年这一比例为44.6%。相比之下,国际公认的水平是某市每月最低工资应该不低于其平均收入水平的50%。
显然,按劳分配原则应该进一步体现市场上劳动力的价值,但是这样一来,“初次收入分配”就变得更重要,因为如果初次分配出现问题的话,很难通过二次分配纠正。
金融系统必须在缩小收入差距中发挥作用。逐渐放开利率可能是提高存款利率的更好方法,这样就能在通货膨胀时期维持家庭的购买力。与此同时,提高贷款利率可能有助于遏制投资,并把财富从生产者转向各个家庭。
鉴于目前流动资金紧缩的环境,中国的银行急需资金,并在通过探索创新方式为高价值顾客提供财富管理产品,以增强吸纳存款的竞争力。其结果是富有的个人和公司仍是银行系统的最大受益者。
鉴于中小型企业对创造就业有着重要作用,中国的银行应该在一个更加平衡和协调的基础上发展,让小型企业和普通百姓更容易获得小额贷款,以提高就业率和增加家庭收入。
据估计,今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将上涨25%,从而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市场。与此同时,根据环球蓝联——一家提供退税和购物服务的瑞士公司的报告,中国游客在欧洲以人均消费744欧元(合1056美元)在免税消费者清单上排名第一,将人均消费554欧元、521欧元、368欧元的美国人、日本人、俄罗斯人远远甩在后面。
而艺术品交易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的富有精英阶层正在快速增长。来自英国艺术品市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已达83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3%。超过英国(22%),仅屈居于美国(34%)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品拍卖市场。
调整有关奢侈品消费的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复杂的。降低某些奢侈品的关税既可以促进进口,又可以让有钱的中国人将钱花在国内。并且这还可以起到吸收流动资金以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在对制造业进行改革的同时,中国必须创造自己的奢侈品品牌,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及高科技产业。这正是提高劳动者报酬、刺激国内消费以及加强我国在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议价能力的根本措施。
数十年来,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和亚洲国家一直面临的难题。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成功避免了这一难题。由于其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中国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如果中国无法缩小贫富差距,那么中国将无法保证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议题,更关系到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牛津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曾收集研究几乎所有国家1960年以来的资料,他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达到一个特定的收入门槛之后,当人们变得越来越富有的时候,民主国家变得动荡的可能性较小,但是独裁统治国家将会变得愈加动荡不安。
通常,在那些正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国家进行的改革会被一些特殊利益集团所束缚,而这些特殊利益集团正是滋生权力寻租、投机和腐败的原因。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设计一套自上而下的改革方案。
但重新平衡经济绝非易事,因为这既需要强劲的改革动力,还要有一个合适且谨慎的方法,同时还要对时局有清醒的认识。(作者系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 编译 张斯 刘亚文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