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19日德国法兰克福报道:西方观众急需中国作家、记者和艺术家提供拥有独特视角的文化产品和出版物。
法兰克福书展的很多参观者正是为此而来。德国游客Almute Grohmann-Sinz说,“可以看到很多有关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书籍。但是它们都是外国人写的。对我们读者来说,如果有机会阅读由中国作者写的有关中国的书,那会很好。”
对于Grohmann-Sinz来说,原创才是王道。他表示,互联网上已经有很多有关中国的信息,但是要找到外语写的原创中国文学,比找从西方视角写中国的文学更难。
Grohmann-Sinz 说:“如果我们能从中国的视角来看中国,由于它更加原创,这将大大丰富我们的知识。此外,这样不会出现刻板印象问题,所以如果能在这展出更多的中国出版物那就好了。”
他的朋友Gisela Bassa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我们有机会读中国人写的书,那我们对中国的看法将会不同。”另一个游客Jay,坚信如果能提供中国人的观点,那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将减少。
在法兰克福书展周围转转,就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支持改善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增强对中国及其文化的认识。消除成见、增进了解将有助于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
然而,尽管中国已经在向外介绍书籍和出版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对于中国的出版商来说,要找到合格的中国作家和翻译者仍是让人头痛的难题。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CIPG)的常务副总裁郭晓勇表示,中国需要增进西方读者对中国的理解。他还表示,将中文材料翻译成外语的能力也缺乏。“当然,很多中国的翻译者可以做此工作,但是质量往往不高,”郭晓勇说。“我们没能很好地以西方人能接受的方式呈现中国;例如,我们不擅长讲故事。”
郭晓勇说,中国需要学会以不同的方式展现自己。中国可以通过文化形象,提高其在世界各地的软实力。然而,如何做到这一点是一大挑战。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大片,因此,要在海外发扬中国文化变得更难。
与此同时,西方消除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也很重要。郭晓勇说,“传播中国文化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我坚信像今天的书展这样的活动将带来更多的文化产品,并将对中国的成功做贡献。”郭晓勇的公司每年以40多种语言出版3000本书 ,同时拥有5个期刊出版社,以一系列语言出版24种期刊,包括阿拉伯语、日语和俄语。
30年前,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段时间中国的宣传做得不好也不真实,传递了错误的信息。
郭晓勇说:“我们正在改变,但是西方社会仍持怀疑态度。”
西方世界可能以“有色眼镜”看中国。因此,尽管那些人认为他们知道的其实是错误的,却不愿承认自己可能错了。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文化处负责人李新表示,还在做其他一些事情以解决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反差。例如,德国将举行“中国文化节”。他说:“文化是必要的,因为人们需要互相了解,我们需要西方人了解我们和我们的思想。”
李新表示,由于会被相互之间的误解以及他们对另一方的评价所局限,误解和误会对国家间的合作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文化交流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中国有这样一种说法,太平盛世,英才辈出。”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10/19/content_1392926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驻布鲁塞尔首席记者 付敬 Eveline Filon 编译 张斯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