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时政|财经|评论|特稿|社会|媒体拓展|
  精彩推荐 美国教授竟因学生未带零食上课 “罢工”|俄总统威胁摧毁欧洲反导系统 美强硬回应|日本新型荧光试剂可快速识别卵巢肿瘤细胞|
中国日报精选>特稿
社区医院:关注慢性病威胁
2011-11-24 10:00:38     

打印文章 发送给好友 分享按钮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24日报道: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幢80年代的红砖楼里,一层不起眼的一扇小门里,穿着棉袄的居民们进进出出,很是忙碌。小门上挂了个绿色的牌子,写着“西城区姚家井社区服务站”。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甚至看起来有些寒酸,但是里面孕育了中国最先进的慢性病防治理念——家庭医生服务。

11月的北京,69岁的冯秋云老人正和朋友们分享她创作的一首小诗和一个口诀。里面不仅讲了保健养生的重要性,甚至还有一套健身按摩操,专门针对中老年人。冯奶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她在社区站学到的知识。她说:“我2005年来的社区站,以前就特别想过来,听说这里大夫服务特别好,都是一对一的。好多我们同龄人以前都习惯吃药来维持健康,很少有人从生活的细节做起,也没有人告诉我们相关的知识。自从到了社区站以后,医生们告诉我们很多疾病预防控制的知识,给我们省了很多钱。现在我们少吃药,多吃健康餐,多运动,人也精神多了。”

社区防治的先进理念

姚家井社区服务站是1998年建立的,它也是全国最早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并针对社区居民健康作针对性指导。从建站开始,医生们就挨家挨户收集居民的健康信息,其管辖范围内的1万多居民如今都有了健康档案。不仅如此,社区医护人员还会定期对辖区里的慢性病病人随访。社区人手都有一个联系卡,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打医护人员的电话咨询健康问题,或寻求简单的医疗帮助。

服务站的曹讷大夫已经在站里工作10年了,年轻的她2000年从协和医学院毕业以后,就被分配到了这里。“刚来的时候确实挺失落的,以前特别想到大医院工作,一个人负责很多病人,每天巡房,感觉那才像是真正的医生。不过来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忽然发现这个工作很有成就感。和医院的医生不同,我们的工作是帮助居民保持稳定的健康状态,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发现很多居民去医院的次数少了。我觉得很自豪,我们改变了人们的健康观念,对于国家来说,在未来的10年甚至更远的将来会节约一大笔资源。”

对于很多从前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医疗服务的居民,中心的存在有了很大的意义。66岁的张宝英老人家住西城区龙泉社区,和许多人一样,她对自己的高血压从前也并不关注。自从听了社区中心的宣讲,她现在每天都到中心量血压,还把数据清楚地记在小本子上,隔一段时间就给医生看,以调整用药量。

同住龙泉社区的昌玉英老人,今年72岁了,她几年前心肌梗塞之后,在社区医生的跟踪观察下积极调整药物,使用用量最少、副作用最小的药。她因为身体不适右腿曾经行走困难,也是在社区医生的康复指导下现在得以恢复。她感激地说:“社区的服务真是好,大医院的医生哪有时间给你做这么详细的健康指导。不仅如此,我还在站里学到很多养生知识,比如一些菜谱。现在我都把这些知识带回家去,教给子女,他们以后的健康肯定强过我们。”

日益严重的慢性病威胁

世界银行今年7月发布的报告称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已成为中国的头号健康威胁,占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80%,占国家疾病总负担的比重达到约70%。据估计,未来20年,40岁以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者肺炎的人群有可能是现在的两到三倍。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超重者超过3亿,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

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莲芝表示,卫生部从1998年开始就在把目光由疾病治疗转向慢性病防控。而社区服务和家庭医生的培训又是改革中的重点。据了解,西城区的成功经验从2007年开始已经在北京市推广,并且在之后的三年内,培训了2万5千名家庭保健员。到2015年底,北京市有望培训20万家庭保健员。而上海、广州、成都等地也在近几年推广了相同的社区服务模式。

王蓉大夫从姚家井社区服务站建立伊始就在社区服务。她告诉记者,居民健康状况现在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以前很多慢性病都发生在老年人群中,现在很多4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有了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甚至中风,都有发生。如果这些年轻的人群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以后会给国家增加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

世界银行高级卫生专家王世勇在联合国广播电台今年7月的一个采访中表示,非传染性疾病正在给中国卫生系统造成巨大压力。他说:“1985年至2005年期间,医疗成本增加了70%。在2000年至2009年的医疗成本则增加了两到三倍,而非传染性疾病是医疗成本上涨的主要成因。非传染性疾病同时对穷人和富人造成影响。一些传染性疾病对于穷人造成的影响更大。2010年,至少有5亿8000万人至少存在一种同非传染性疾病有关的风险因素。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因素有可能发展成为完全的非传染性疾病。”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中国人当前的健康寿命(即没有疾病和残疾困扰的健康年数)仅为66岁,比二十国集团一些主要成员国少10岁;慢性病死亡率高于二十国集团的其他主要成员国:中风死亡率比日本、美国和法国高4到6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死亡率约为日本的30倍。报告指出,在未来30年(2010-2040年)内,如果中国每年能将心血管病死亡率降低1%,所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就相当于2010年中国实际GDP的68%,超过10.7万亿美元。

健康的探索

上海市是全国率先使用卫生经济学指导卫生建设的城市。上海市静安区,老年人口比例接近25%,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23%,老龄化程度居全市首位。当地卫生部门曾做过监测和调查:全区每年因伤害住院的近400位病人中,约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当地卫生部门从2003年起就对居民健康进行社区管理,鼓励居民从“防”入手,控制疾病。

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局局长乔忠强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主要有四个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占17%,身体因素占15%,行为和生活方式占60%,医疗卫生服务所占的比重仅为8%。不能等到患者生病住院,才考虑降低诊费、药费,而要让百姓尽量少生病,不生大病,从源头上减少维护健康的成本。”

据统计,静安区老年人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已从2003年的140.69/10万人,下降到102.48/10万人左右。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则显示,与5年前相比,静安区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了1.82岁。

上海健康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善连介绍说:“卫生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原理来解释或解决医学问题,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医疗的效率,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科。我们国家在卫生经济学的指导下对慢性病的细致化调研还没有开始,这是我们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胡善连说,中央政府在过去的三年中对于卫生的经费有了很大的投入,人均卫生经费增长到了现在的每人25元,在很多大城市达到了人均50元甚至更多。他说:“中国慢性病的研究从1993年就开始了,但是一直没有整体细致的划分,但只有细致地把每一种慢性病的情况都搞清楚,才能更好的决定我们先把钱用在什么病种上面。只有研究好一个投入产出比最大的计划,才能把钱用到刀刃上。只有对慢性病有一个整体的系统性把握,才能更好地做好防治。”

寻求改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表示,不健康的饮食和运动太少是都市人群身体健康的破坏性因素。胡教授说:“报告统计数据表明,如果能够有效地控制慢病,健康成人工作时间可以增加16%,个人的收入可以增加20%。控烟是其中很重要的举措。如果全世界吸烟率控制到5%以下,全面实现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控烟框架公约,1年就可以看到心血管疾病防控见效。心脑血管疾病是慢病防治中的一个要点。”

胡教授还强调,减盐也是慢性病防控的一个重要内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人均摄入盐量为每日11克,农村地区为每天17克,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成人每日食用盐量仅为6到8克。他说:“只要将全人群食盐摄入减少15%,在23个低中收入国家,10年减少850万死亡。减盐的远期效果是减少年龄相关的血压升高。替代盐推广在中国有重要意义。”

全民防控慢病,政府的多部门合作也是很重要的。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莲芝表示,我们国家在防控策略和理念方面与国际完全接轨,国家对慢性病防控也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深化医改对慢性病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下步需要重点加强的应该是建立多部门的合作机制,出台有利于慢病预防的公共政策,并加大力度推广实施有效的群体干预措施。

她说:“芬兰70年代末期男性成人死亡率居全球之首,经过调整种植业(鼓励农场主种水果)、食品产业结构(植物黄油和高纤维素面包)、合理的物价政策(鼓励百姓选择健康食品)、广泛的宣传教育(包括超市物品摆放)等,心血管死亡率明显下降。欧洲某些国家对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征税。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帮助居民做好健康建设,是一个很重的任务,我们在今后还要多花功夫。”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2011-11/24/content_1415071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杨万丽   编辑   邓睿)

 


新闻热搜
 
商讯
视觉
博客
揭秘美国的恐怖组织3K党
Ku Klux Klan,缩写为KKK,原始字义是指手枪扳机时三步骤声响,为学习射击时的口诀。 >> 详细

论坛
一直信以为真的谎言(图)
小时候大人们总会用一些简单而善意的谎言来纠正我们的不良行为,那时单纯的我们几乎从不质疑 >> 详细

财经
点击排行
 
 
英语点津
网站地图                  
国际 要闻 深度 亚太 北美 中东 拉美 中外关系 国际组织 海外看中国
评论 本网视点 国际时评 中国观察 财经评论 网友热议 影视书评 声音 漫画 外交讲坛
财经 国际财经 中国经济 分析评论 股市基金 房产动态 经济数据 消费旅游 理财保险 资讯抢鲜报
博览 奇闻奇观 科学探索 历史揭秘 劲爆丑闻 名人轶事 精彩热图 幽默 本周推荐  
音画 环球瞭望 社会百态 娱乐时尚 图吧博客 论坛精选 军事天地 时事热点 图片专题  
军事 军事广角 即时消息 装备图集 中国国防 国际防务 军事评论 专栏    
  台海风情 台海热点 台湾旅游 台海局势 走进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