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7日报道:古代中国传说中有“世外桃源”一说,在那里,人民安居乐业,富庶繁荣。今天,山东省招远市的九曲蒋家村坐拥金矿,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过着小康的日子,宛若现实版的桃源一般。
山东招远连续35年黄金产量全国第一,被冠以“中国金都”的头衔。在当地问起蒋家村,大家都告诉记者:没经过允许,保安不会让外人进村的。于是,记者由当地人带领去探寻这一远近闻名的“黄金国”。
去蒋家村的路途却似乎不是那么顺利。一场雨后,正在翻修的土路变得泥泞不堪。装满矿石的卡车夹杂着各式私家轿车进进出出,乡间道路上和城里一样上演了大塞车。从招远市区出发了一个多小时,路边终于闪过“中国黄金第一村”的醒目标牌,蒋家村到了。在偏僻的山区坐拥这样的财富,对外人的谨慎或许可以理解。
以金矿开采起家的春雨集团归蒋家村集体所有,2010年的集团收入达到1.7亿元。三百多公顷的村庄里常住人口大约300人,2006年,村里集资在招远市里建设了新的小区,500余名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居。
43岁的林翠芹1999年从邻村嫁到了蒋家村。2006年,她仅仅花了五万元拿到了140平米的全装房,家具电器一应俱全,成为了新村的首批住户。现在她是小区的园林工人。她的丈夫每天开车去位于老村的矿厂上班。在2001年春雨集团成立之前,他们开了一家摩托车维修店,当时一个月大概能挣七百来块。现在九成的当地村民在春雨集团上班。
夫妻二人一个月可以一共挣差不多5000块。他们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在专为村民子弟办的小学读书,大女儿在日本名古屋读大学,一年的留学费用差不多八万。
“就靠我们那点工资肯定负担不起这个钱,”林翠芹说。“但是每年村里会给每个村民分红一万五。”
但是,蒋家村并非天生就是如此欣欣向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并不知道自己就住在金山上。
65岁的汪淑香是林翠芹的婆婆。她生在村里,长在村里。1960年代之前,全家只有两亩玉米田,粮食也只能依靠配额,有时候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二两米。70年代末,国家逐步放宽农民进城打工,几乎所有劳动力都跑出去了。
“人人都外出找活了,我们一个生产队只剩下七八个人了,”汪淑香回忆道。
当地人说,因为蒋家村太穷,70年代的时候曾经八年才有一个外村的媳妇嫁进来。
80年代,外地的淘金者开始在村里出现。蒋家村的后山很快就挤满了各地慕名而来的私人矿主。
“他们除了锤子什么都不带,然后就开始在我们后院里找金子,”老人半开玩笑地说。
很多村民开始给这些外地老板打工,也有人想自己淘金,但是这也不是什么容易事。汪淑香的大姐在一个淘金作坊里干了十多年,每天的工作就是磨矿石,因为要用肚子抵住石磨,她的肚子上磨了厚厚的茧子。但是,有时候每天拿到的工资就是一点地瓜干。
2000年,当地政府处于安全考虑,关闭了这些小矿场,于是村干部牵头,蒋家村接收了他们自己土地上的金矿产业。
自那以后,村民们不再在贫瘠的土地上种苹果、也不再种玉米,几乎全部啥也不想就蜂拥到金矿中干活。但时至今日,他们又有了新的考虑。
“矿山总有挖完的一天,我们得为子孙后代想想办法,”46岁的村干部吕一军说。
于是,2008年起,村里开始浩大的土地平整工程,在山区开发新的耕地。预计将会新增200公顷的农田。
除此以外,他们还在数十公里之外的渤海海滨开发建设度假村,村里也开始修建一些别墅,配套建设了森林公园,用以发展旅游业。全部工程预计花费22亿元。
“没几个村子能花得起这个钱,”吕一军略显自豪地说。“金矿让我们从一贫如洗走到今天的小康。”
八成的村民都买了私家车,有的家庭还不止一辆。所以才会有记者开头看到的塞车情景。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当地村民。几十年的交通不便造成村民几乎与外界隔绝,他们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
林翠芹说,有时候村里会把大家召集起来,为蒋家村未来的发展集思广益,让大家写下自己的想法。
“我有想法,但是很多字不会写,我表达不出来啊,”林翠芹说。
近年开始的道德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为的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大学教授受邀到村里开讲座。有时还会涉及古代经典,传授传统道德礼仪,之后还会考试。林翠芹的女儿是村里第一个完整背出《弟子规》的孩子,于是他们家被奖励了1500块。村里的文明道德条约还要求村民见面的时候要行鞠躬礼以示礼貌。
“我们要在五年内赶上大城市的文化水平,”吕一军说。
今年蒋家村有40个高中毕业生考上了大学,过去十年培养了180名大学生。
“我们鼓励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我们会提供至少五万的创业赞助。”
近年来,蒋家村民还积极在大学生里面找寻终生伴侣喜结连理。他们说,“从长远来看,这是锦上添花。”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usa/life/2011-12/07/content_14226323.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王恺昊 张玥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