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13日言论版文章:11月26日,北约军机对巴基斯坦西北部莫赫曼德部落地区的两座检查站发动袭击,美国方面随后承诺对此展开调查,不过不论所查结果如何,目前部分事实已经很清楚。
首先,此次空袭造成24名巴基斯坦士兵在自己国家的领土上丧生,有关各方都清楚这一事实。今年9月,巴政府军清除了这里的武装分子并设立了哨所。其次,美国领导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的直升机是在战斗机的支援下发起的袭击。第三,在双方当局取得联系的情况下,空袭仍未停止,持续了2个多小时。第四,国际安全援助部队的直升机期间还返回对巴基斯坦检查站进行第二轮攻击。
无论是从国际法、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权限、在阿富汗境内执行任务的有关协议、还是阿巴边境地区开展行动的惯例,北约方面都没有权力越境对巴基斯坦实施这般地侵略打击。
按惯例,此类袭击发生后,国际社会应该用最严厉的措词予以谴责,因为这很明显是违反国际法的,并且造成了数十人的伤亡,受害者所属国家有权对此作出回应。而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部分国家和国际媒体没有对袭击感到惊讶,却为巴基斯坦的反应感到惊奇。
其实在此次北约空袭巴检查站之前,美国军方的无人机已经对巴境内空袭过约300次,造成约3000人死亡,而美国和北约对巴联合的越境入侵也已达6次,导致72名巴安全人员死亡,另有250人受伤。作为反恐盟友的巴方对这些袭击的反应显得相当无力,这使得美国误认为巴基斯坦很软弱,所以在上月26日毫无顾忌地对巴基斯坦再次发动袭击。
分析人士认为,北约空袭发生在讨论有关阿富汗未来前途的波恩会议前有两个理由。一方面是为了探测一下巴基斯坦的反应,而之前巴方反应已经升级。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醒巴基斯坦,如果不继续和美国合作,那么它将面临可怕的后果。
而美方得到的反应一种可能是,巴方领导在压力的推动下不考虑本国利益就接受美国的提议。另一种可能是,巴方会显示出反抗情绪,而该反应可能导致反恐中断,因为巴基斯坦在这场反恐战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多数观察人士认为,美国想把在阿富汗战争中的失败怪罪于巴基斯坦,所以从军事、政治、媒体等多方面对巴方进行攻击,旨在激怒伊斯兰堡使其对美国展开报复。
事实上,从目前的阿富汗局势来看,巴方所采取的措施不会对美国造成挑战。但巴基斯坦强大的信息和情报网会及该网络的影响力,会对阿富汗境内的不同群体产生影响,从而增加美国的困难。鉴于这些事实,巴方决定拒绝参加波恩会议,避免直接面对此事,为自己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伊斯兰堡对华盛顿施压的局面可以持续多久?从另一方面看,在美国人的政治、外交、经济以及媒体不断施压的情况下,伊斯兰堡能坚持多久呢?现在这两个问题更值得外界思考。
的确,目前的僵局可能是自今年初开始,美巴双方关系最敏感的时刻。今年早些时候,美巴关系已因美国中央情报局联络员雷蒙德•戴维斯在拉合尔击毙2名巴基斯坦人、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悄悄潜入巴境内击毙本•拉登等事趋紧。
一段时间以来,美巴的双边关系一直在恶化,原因是巴基斯坦民众对美国的敌意增加,巴军方领导层借此疏远美国并修订反恐战争条款,而这场战争无论如何都与巴基斯坦的真正利益无关。这种处理方式为巴基斯坦带来了额外的收获——更大的“国内和谐”,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真正的力量源泉。
为了确保全国上下的团结,巴基斯坦一直保持这种立场,同时借助有效的外交和媒体宣传造势,近日巴方甚至切断北约驻阿部队的补给运输线。尽管中亚地区的备用补给线也很好,但是由于距离、额外费用、气候条件、安全问题以及最重要的地区政治均衡等原因,将其作为永久的补给路线不切实际。俄罗斯外交部长日前就关于停止对北约—美国驻军补给发表声明,该声明是对上述推论的一个有力证明。
巴基斯坦政府之前不顾民众的反对,坚持加入到美国的反恐战争中,这使得民众和政府之间产生了裂痕,而消除这道裂痕是巴政府目前面临的真正挑战。目前情况可能会使裂痕加大,如果是那样的话,巴基斯坦等于要遭受一场大的灾难;但当前局势也可能使裂痕缩小,过去几周发生的事情也验证了这一点,巴基斯坦国家和政府会因此变得更加强大,有能力做出果断的决定。
美国目前也同样面临一个考验:如何在没有巴基斯坦的支持下,实现它的反恐目标。美国还需要集中精力处理三个问题:国内对战争的支持日趋下降,国际形象受损严重、国内经济持续低迷。因此,11月27日的袭击和巴基斯坦的反应已经为新局势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除非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不然巴基斯坦和美国之间不可能爆发全面战争。因为双方都需要彼此,它们在当前这个时候承担不起真正翻脸的风险。
不管怎样,巴美将来肯定就双方合作的性质、程度和条件再次举行谈判。在这场心理战中,展现出更大的勇气并且行动迅速的国家将是最后的赢家。最可能的情况是,美巴关系在目标和战略以及战术方面有一个新的开始。
英文原文请见: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1-12/13/content_14256940.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作者是巴基斯坦政策研究所所长 哈立德•拉赫曼 编辑 裴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