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0日报道:随着一连串紧密的爆破声,在卡塔尔首都多哈郊区的一片戈壁上空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黑色圆圈,形状就像阿拉伯人的头圈一样。
接下来,从火球到彩虹,十组图案在10分钟内相继出现。那场景时而像信号弹组成的星云,时而又带有水彩画的风格,引得观众阵阵欢呼。
不远处的阿拉伯现代美术馆里,蔡国强的个展“海市蜃楼”正在等待这个名为“黑色仪式”的爆破为之揭幕。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爆破被当做艺术来使用,我非常喜欢。很高兴在卡塔尔能欣赏到这样的艺术。”来自弗吉尼亚州立邦联大学卡塔尔分校室内设计专业的二年级学生莎里法·侯赛因·达尔维什说道。
同大部分多哈人一样,达尔维什以前对蔡国强的名字并不熟悉,直到最近“海市蜃楼”的广告出现在从机场手推车到大型商场的各个角落。
这位中国艺术家的名字还以口头的方式在多哈传播着,因为他在展览开幕之前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天,同当地的志愿者一起制作作品。“海市蜃楼”是蔡国强第一次在中东举办的个展,也是阿拉伯现代美术馆自2010年12月开馆以来首次举办的艺术家个展。
“这是我为了一个展览而在一个国家生活时间最长的一次。”以纽约为创作基地的蔡国强说道,“这不仅是因为有些作品需要很长时间来制作,还因为我觉得自己对阿拉伯文化不够了解,应该花时间在这里生活。”
蔡国强曾经为北京奥运会设计了炫目的焰火,而这一次,他选择黑色作为爆破的主色调来揭幕他的展览。
“‘黑色仪式’是为那些一千多年前去了中国而没有再回来的阿拉伯人举行的一次精神葬礼。”他这样解释。
观众在进入阿拉伯现代美术馆之前要从一片大石头之间走过。这些石头一共62块,从美术馆外面一直延伸到大堂。它们来自蔡国强的故乡泉州,上面以阿拉伯语铭刻着《古兰经》和《圣训》中的句子。这是蔡国强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返乡》。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的时候,很多阿拉伯商人从这里登陆进入中国。《返乡》的灵感来自泉州穆斯林墓碑上的铭文。
“当我看到这些来自中国的石头上刻着的文字时,我发现它们似乎有了全新的含义。”阿拉伯现代美术馆馆长、“蔡国强:海市蜃楼”的策展人瓦桑·阿尔·库戴里 (Wassan Al-Khudhairi)说,“蔡国强在用他的作品抚慰那些客死中国的阿拉伯人的灵魂。”
展览中有不少作品都涉及到古代中国和阿拉伯的关系。
装置“无穷尽”在一间被人造雾气笼罩的展厅里模拟了大海的一角。两艘卡塔尔式小船和一艘中式渔船在水中轻轻地摇晃,似乎同时表现了出航或停摆的可能。
“往来的路”是一幅以火药绘制的古航海图,平放在一层代表沙漠的岩砾上,带有传统木版画的风格。
“脆弱”由超过480片陶瓷拼成一幅高3米、长18米的陶瓷壁画,并用火药来表现阿拉伯书法。壁画中的德化瓷是在泉州附近的城镇制作的,也是历史上经海路输出到阿拉伯地区的商品之一。
“这次展出的新作品表现出阿拉伯文化和我的关联性,从我的家乡泉州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谈起。这些作品里也包含我长期以来对阿拉伯与世界关系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阿拉伯世界的情感和困惑。”蔡国强说。
“海市蜃楼”共展出50多件作品,其中16件是阿拉伯现代美术馆委约的新作。作品形式包括装置、录像、火药画和油画等等。在展览上还会放映一部有关委约作品制作过程的纪录片。二楼回顾蔡国强过去的作品并展示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过程。
“这是我们第一次把目光转向东方,来考量阿拉伯地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库戴里说,“通过重新塑造亚洲的文化关联,‘海市蜃楼’可以帮助观众超越东西方的关系来看待当代艺术。”
蔡国强说,他在为这次展览而创作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阿拉伯地区的文化环境。比如,与在西方展览时不同,他这次的作品里避免了使用裸体。但同时,蔡国强也希望他的展览能给主要限于绘画的阿拉伯当代艺术带来一些刺激。
“这次的很多材料和造型从阿拉伯文化上吸取灵感。通过与当地的义工合作并向大众公开作品的制作过程,我期待让阿拉伯年轻的艺术家们可以看到,我是如何运用传统材料和符号创作当代艺术的。”他说。
蔡国强新作中的符号引发了不同的理解。曾有当地电视台的记者问,装置作品“一起飞”中一只骆驼被一群鹰隼叼起的情景是否象征着中东的石油资源被分食。而“黑色仪式”中使用石油爆破出的火球也被有些人解读为恐怖袭击的意象。
对于不同的解读,蔡国强表示这是艺术的活力所在,但同时说他不会像新闻评论员一样把创作直接跟现实相联系。根据他的解释,“一起飞”表现的是阿拉伯文化中温和与尖锐的两面,而“黑色仪式”是“地球上为艺术而做最大规模的爆炸”。
“中国已经够复杂了,加上阿拉伯就更复杂。在我们充满着各种复杂状态的时代,我们小心翼翼又充满激情地做这件事情,本身就特别有意思。”蔡国强在展览的前言里这样写道。
“蔡国强:海市蜃楼”将在多哈的阿拉伯现代美术馆展出至2012年5月26日。(中国日报记者 穆谦 编辑 邓睿 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