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1日报道:12个国家级海上溢油应急设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建成。我国海上油轮数量的不断增多和日益频繁的近海石油开发使得海上漏油事故数量增多。这项措施正是旨在提高国家应对漏油事故的处理能力。
交通运输部一位官员称,国家计划在沿海城市和长江、黄河沿岸主要城市建设29个海上溢油设备储备库,年底开工建设的12个正是其中的一部分,该官员没有透露姓名。
此次溢油设备库建设由交通运输部牵头。主要涉及处理近海20海里范围之内所有重大漏油事故。
根据交通运输部的计划,29个海上漏油事故应急处理设备中的四个大型溢油应急设备储备库,将建在辽宁大连、上海、浙江宁波和香港,建成之后它们将具备清理1000吨漏油的能力。还有六个中等设备库可以清理500吨的漏油,另外还有14个小型设备及5个溢油设备点。
将于今年年底建成的12个溢油存储设备的具体地点没有透露。
这位交通运输部的官员告诉《中国日报》,其实中国早在2003年就考虑建立类似的溢油应急设备储备库,但是近几年来实际进展很慢,直到去年七月中石油大连新港发生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相关部委才加快实施该项目。但是,关于29个溢油存储设备何时竣工并未设立时间表。
大连溢油事件污染了183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今年11月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还因此受到了国务院的警告处分。
事实上,今年我国多家能源公司都通报了好几起漏油事故,这也引起了公众对我国海域环境安全的担忧。
政府部门在9月责令我国最大的海上油田蓬莱19-3号油田停止运作。该油田在今年6月因为两次溢油事故而溢出的700桶原油严重污染了渤海湾。
此次漏油事故引发了公众的严厉指责,而且专家们也在质疑监督近海油田和气田开发以及保护环境的能力。
国家海洋局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有4万8千平方公里的近海水域水质达到四类海水标准。
“中国对石油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促进了近些年来原油海运事业和国内近海海域石油勘探的快速发展,而这也大大增加了石油泄漏的危险。”独立的非盈利性机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道。
我国去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百分之五十,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通过最近几次原油泄漏事故证明,目前我国应对此类事故的应急机制效率不高。马军认为:“为了减少溢油对海水的污染,改善应急系统迫在眉睫。”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官方机构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建设有多少海上溢油存储设备基地。据此前媒体报道,在河北的秦皇岛、山东的烟台和沿海城市深圳建有几个小型的设备基地。
相比之下,世界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和日本就建有10多个这样的基地和设备,以拦截海上溢油,减少污染。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的副教授王亚民就说,去年一系列的溢油事故暴露了我国能源公司在应对溢油事故时风险管理系统的诸多问题,也反映出我国政府部门对此类事件的监管不力。
他认为,应急设备储备库的建设能帮助减少原油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他还补充说,更多避免漏油事故的预防措施才是重中之重。
英文原文请见: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1-12/21/content_14296415.htm。特别说明:因中英文写作风格不同,中文稿件与英文原文不完全对应。(中国日报记者 周妍 编辑 邓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