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林书豪

2012-03-14 13:49:19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想知道神奇小子林书豪在太平洋这边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去两会看看就知道了。这个23岁的美国篮球新星恐怕想象不到,自己的名字会不断在关于中国一年一度最重要政治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NBA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亚裔控球后卫、哈佛毕业生、中国血统,这一切不仅让他应得了这片土地上千百万球迷的心,也给来北京开会的代表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培养出一个自己的林书豪?

“听说林书毫哈佛毕业,而我们体校的孩子以训练为主业,很少上课,我觉得我国竞技体育的教育方式该有所变化了。”两届奥运柔道冠军、全国人大代表冼东妹说。作为举国体制培养出的运动员,她最清楚其中的利弊。

曾经的乒乓女皇、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则为更多普通的孩子捏把汗。“即使竞争压力再大,青少年也应加强体育锻炼,一个全面的人不能只会读书。”

这就是现状:一小部分孩子过早进入专业的培养系统,缺少了足够的文化学习,身体上承载着过多的负荷和伤病的风险;而大多数他们的同龄人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累,没能充分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天分的挖掘更是奢望。

***告别旧体制

作运动员时获得过四枚奥运金牌、退役后一口气读到剑桥博士,现任人民搜索总裁的邓亚萍也是一个传奇。人们记得的是她的辉煌,容易忽略的退役之后进入清华从头学起的艰辛。

姚明也是。31岁的他去年退役之后才“重新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开始本科学习。

如今,越来越少的家长和孩子愿意重走他们的路。并非所有人都能在竞技场上成功回过头还有机会慢慢深造。

16的郭健已经身高已经达到2米07。几年前,身体条件出色的他在一个篮球夏令营上被姚明的教练李秋平选中,于是从老家黑龙江南下上海。然而,尽管成为“下一个姚明”的诱惑是巨大的,文化课的学习跟不上也让他不免担心,并最终让他在一年后离开。

“在家时我学习成绩很好,上海那家学校一般。而且按照当时的发展,再过两年可能就进青年队了,学习很难保障。可我不想放弃学习,”郭健说。

作为母亲的高燕更是希望儿子做出如此选择。“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谁也不愿意冒那个风险。孩子喜欢打球我们支持,但是肯定不能把学习放下了。打球不能打一辈子。”

越来越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体校去受苦、冒险,这是大势所趋。可接下来的问题是:在普通的学校里,他们的体育才能可以得到发现、培养、发挥到极致么?就像林书豪那样?

***三年一中锋,十年一控卫

在离开上海之后,郭健来到了清华附中。原因很简单:一,毕业生都到重点大学就读,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等名校;二,清华附中男篮是过去五年全国高中联赛的冠军,像刘子秋、钟诚等毕业生更是进入了CBA。

“我来清华附中之前,健身房都没见过。”17岁的刘磊说,他来自保定。

邢台一名体育老师更是告诉记者他在农村曾看到过几十名孩子在一个篮筐下打球。“大城市的条件可能好一些,可到了小城市和农村,师资、场地,差别大到难以想象。”

清华附中作为冠军球队的条件的确国内无双:主教练张涛是前国手,有多年征战CBA的经验,他还拥有一名助理教练。学校不仅拥有室内球馆,还有专门配备的健身房和治疗室。甚至还有赞助商提供运动装备。

每年夏天,球队还有机会飞跃太平洋,到美丽的夏威夷打邀请赛。然而,也正是亲眼所见才让他们知道了差距。

“真的是踏上那球场就像训练。整个美国的篮球氛围也不一样,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打得很好,看着不起眼的一个人就能扣篮。”郭健说。 这差距是身体的,能力的,可给他们感触更多的是羡慕当地同龄人享受的篮球氛围和训练条件。

“我们有两个教练,在国内已经算是很不简单了,可人家一个队都有6、7个教练,有负责全局的,有负责体能的,各个位置都有专门的教练,”队长吴鹏博说。

曾经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拿到过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冠军的孙鹏来自山西太原五中,是当地的篮球冠军。可直到大学以前,他都没有接受过太多关于战术意识的系统指导,训练就意味着打对抗,更没用系统性的身体训练。

教练配备、训练条件、营养保障种种差距也更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作为中锋的姚明可以在NBA立足,但我们却一时难以培养出像林书豪在NBA立足的控卫。

“篮球圈有一句话,三年培养一个中锋,十年培养一个控卫。”教练张涛说。

“控卫是一个球队的大脑,对身体、技术、战术意识,以及对篮球的理解要求都非常高,需要一个非常长期和系统的培养过程。我们可能从小的时候就比别人差一截,一点点积累下来差距就很大了。”

而在马修•韦伯,这个来自美国、在全世界参与过200多个篮球训练营的教练来看,中国的教育方式也有份儿。“好的球员必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好的控卫更是如此。而这通常是以犯很多错误为代价的,但中国的教师和教练不太喜欢队员犯错,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

***谁来喝彩

姚明在NBA的成功让中国一夜之间多了数以亿计的篮球迷,也让很多的孩子走上了球场,篮球几乎成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运动。

然而,如清华附中的队员们所说,我们的篮球氛围和美国还远远不能比。3月初,全国高中篮球联赛的南北分区决赛进行。中国日报记者在3月6日来到了北区的比赛地,大连理工大学的刘长春体育馆。当天下午的比赛是卫冕冠军清华附中对阵东道主大连开发区一中,按理说这该是上座率最高的比赛。但观众满打满算也就一百人。大部分还是队员的朋友和家长。

“如果在美国,这比赛要卖票收钱,而且还一票难求。”清华附中马约翰体育班班主任罗建说。

“篮球不光是队员自己在那打,他们需要整个社区的激励和支持,我记得我还是个孩子时,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就有几万人看一场学生的篮球赛,那种刺激对他们来讲是不言而喻的。”马修说。

尽管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最多的金牌,但这些荣耀并不和学校体育的繁荣程度对等。这对教育管理者对学校体育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学生的课业负担、家长的观念都不无关系。

“我去过很多欧美国家,一个小孩子掌握好几种体育技能一点不新鲜,而我们的孩子下课了还要去上各种补习班、提高班,被拉去学琴学英语。根本没时间运动,”清华附中的校长王殿军说。

“很多学校的领导还是怕孩子打球就会贪玩耽误了学习,可他们没意识到适当的锻炼是不仅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让他们的脑子得到休息、学习也更有精神。这种观念必须改改了。”

注:英文原文见于2012年3月9日中国日报第一版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唐跃 编辑:孙恬)

编辑: 孙恬  标签: 林书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