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梦孙院士——战斗机飞行员的守护神
2011年,75岁的俞梦孙登上了甘巴拉雷达站,这个海拔5347米的雷达站是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在寒冷的风雪中,俞梦孙院士为战士们检查身体状况,并进行了一系列高原生理研究。
这并不是俞院士一生中作过的最疯狂的事情。1972年,为了测试低空弹射装置对飞行员脊椎动态影响,他冒着生命危险坐上了火箭弹射座椅,被弹射到了半空。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院士是我国航空医学工程领域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对中国空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俞院士经常被称为“国宝”。
50多年的科研工作,由于他的诸多开创性的研究和发明,我国空军飞行员的生命安全有了很大的保障。
“你不欺骗科学,科学才会对你微笑,”俞院士在采访中说。
俞梦孙生于1936年3月上海。15岁他进入了南京大学医学系学习,随后进入空军医学学校。
1954年毕业后,他作为见习医生进入某部队,1955年,进入空军医学研究所实习。
在实习期间,一位老师给他看了德国进口的西门子的电子听力计,那时全国只有2台。不信邪的,富有天分的俞梦孙偷偷决定开始自己制作一台。他拆了收音机组装,并且在实验中烧断实验室的保险丝,导致整栋楼停电。他的听力计被没收。但当教授们吃惊地看到他的听力计能够
和西门子媲美后,俞梦孙被留在研究所,把50多年的研究生命奉献给了科研工作。
50年代,由于航空生理遥测装置技术的缺失,我国部分飞行都被迫停止。这项只有苏联和美国掌握的技术,成了我国空军事业发展的难题。
1958年,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反复测试,俞梦孙和同事们成功研究开发了一台航空生理遥测装置,打破了这个技术难关。
1972年,俞梦孙不顾危险的实验,成功地将控制方法论应用于飞行员的弹射救生研究,在国际首创冲击荷载下人体脊椎动态响应模型。
所长罗永昌评价:“俞院士的研究对中国空军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今天,他的研究仍然对那些驾驶最先进战斗机的飞行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1974年,负责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健康的中央保健局注意到了俞梦孙的仪器。两个月的时间里,俞梦孙和同事们为当时中央领导制造了一台生命监测仪。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进口大量国外仪器,这些仪器价格昂贵。
“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确某些方面落后。但我明白我们可以用聪明努力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俞梦孙院士说。
根据一份国外的统计,10%的航空事故由飞行员的睡眠质量低引起。这个问题已经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关键科研命题。
几十年来,我国空军飞行员的睡眠状况都仅仅通过医生的望闻问切,很难保证飞行的安全。
通过研究,俞梦孙发现当人在睡眠中,心跳,脉搏和呼吸等都传递了睡眠的信息,这些信息也许可以传输并在电脑中分析。
10年时间,俞梦孙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他发明的睡眠检测床垫,是世界领先的技术,并被我国空军使用。
2011年11月以来,俞梦孙和研究所的同事们,4次登上雪域高原,研究飞行员的健康生理数据。
他发明制造的常压低氧舱,使得飞行员可以在登上高原前良好地适应高原环境。
“由于俞院士的不懈努力,我们的高原迅速反应和战斗能力大大提升了。”政委谢光林说道。
在50年的科研生涯里,俞院士主持研究3大类高技术医学测量仪器,均属国际领先地位。他研究开发了多种高抗干扰电生理仪器有着广泛的军事应用前景。
90年代后期,俞梦孙及其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仅用心动周期进行睡眠分析,进而发展成无电极检测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国家发明三、四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
1999年,俞梦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获得了多项国家医学和应用科学的奖项。2002年,俞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奖。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王儒)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