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智库为高层出谋划策 通天接地优势明显

2012-09-26 15:35:01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三 双重身份 直接参与决策

根据十八大代表名单,至少有20名代表是北京知名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管理者,而通常这些人中国有很多在日常工作中扮演双重角色—研究人员和立法、执法者。

根据全国人大网站显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中18名委员在研究机构工作,其中包括社科院人口所所长、十八大代表蔡昉。蔡昉曾于2010年12月和2012年2月,两次为政治局的集体学习讲课,主题分别是“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经济学家,他成为极少数曾多次给政治局讲课的学者之一。

“事实上,我们的决策层与研究机构之间联系正趋于密切。重要研究机构的负责人经常地、制度化地参加其召开的例会。重要的外交决策者直接听取专家意见并一起讨论互动,研究机构的专家当面表达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智库直接参与了决策过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陶坚告诉记者。

淘坚表示,拿外事部门为例,他们与学界之间建立了多种沟通渠道,甚至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外事干部与学界人士之间开启“旋转门”。人员之间流动往来的增多和制度化,将使智库为决策服务的道路更为通畅,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起桥梁。

淘坚认为,对于研究机构来说,获得决策机关持续、稳定的关注,非常重要。而这种关注,体现的是一种信任关系。显然,这需要时间和积累,即通过大量的、客观的分析,可行的对策建议,来获取信任。因此,一个研究机构的整体实力、研究质量、学术声誉和长期口碑,不仅关系到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是获得决策者信任的前提。

他强调智库的生命力在于特色。比如,同样都叫国际关系研究所,却有着重大的区别。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现实。有的提供思想,有的提供佐证,各有分工。但若大家都为了获得中央重视,为了争取到热门课题经费,大家都来搞动向,都来搞对策研究,反而发挥不出自身优势,丢了自己的特色。

(来源:中国日报记者 胡永启 编辑:孙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