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苗族妇女杨花妮不会读书认字,但她却能绣出周围的所见所感。
贵州省凯里市的苗族妇女余晓叶在一间商铺里向人们展示自己亲手做的传统民族服饰。
82岁的苗族妇女杨花你不会读书认字,但她却能绣出周围的所见所感。
82岁的苗族妇女杨花你不会读书认字,但是70年来她却用手中的一针一线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传承着苗族刺绣文化。
“我绣的就是我周围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和鸟儿蝴蝶,绣完之后我还会把它们穿在身上”,这位82岁的老人说。
“我不识字,也不懂念书,但是锈针就是我的笔,蜡染布就是我的纸,有了它们,我就可以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
在贵州黔东南凯里举行的刺绣比赛中,杨花你展现了巧夺天工的技艺,这场比赛也同样吸引当地几百名绣娘前来参加,展现给众人苗族妇女精湛的绣工。
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超过82%的人口是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当地人用其独特的民族工艺如刺绣,蜡染,银饰将自身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世代相传,同时,这些民族文化近年来也受到海内外不少瞩目。
杨花你是本次比赛中年级最大的一位,虽然她不会读书认字,但她却能一边哼着苗歌一边与其他参赛者一同穿针引线,看上去十分得心应手。
与其他苗族妇女一样,当杨花你还是一个少女时就开始从跟母亲学习刺绣,之后又将技艺传给自己的女儿。苗族同胞的刺绣手艺,都是母亲传给女儿,一代一代,生生不息,这即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使刺绣这门传统工艺得以保存至今,同时也纪录下苗族世代的历史。
82岁的老人带着淳朴的笑容,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经历:“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妈妈学堆绣了,白天黑夜,有时间就不断的绣。”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苗族服饰是在迁徙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人们的迁徙打乱了苗族服饰的地域界线,产生出了各种曼妙的绣法。
杨花你把她所见所闻都记录在了刺绣当中,其中很多都是与大自然景观相结合。然而,她有时候也会把从母亲那儿听来的故事情景绣出来,因此,她的其中一幅刺绣就是描绘龙的。“我从来没见过龙,但我想它是啥样子就是啥样子”,杨花你说。
由于没有固定的模版,老人已经创作出了上千幅刺绣,但没有一件作品是重复的。
“当我看到鸟儿在飞的时候,就会把那个瞬间的情景绣出来,”杨花你说,“我现在已经绣了几百只鸟,但每一只鸟都是不一样的”。苗族的许多妇女都不会读书写字,因而在蜡染布上缝线绣图案就成了她们唯一用来记录生活的方式。虽然苗族妇女没有自己的文字,但她们却十分擅长把抽象的事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神秘和悠扬的苗族文化里,枫香树,蝴蝶,百鸟,都是必不可少的图案,但不同支系的苗族人对图案都有着自己的理解,而这种不同的理解方式,造就了她们在苗绣工艺上的区别。
杨花你这一辈子都住在村里,其中有一小段时间,她搬去城里和儿子同住,但由于她在城里无法刺绣,住了仅两天就又搬回村里了。“看到城市里到处都是钢筋水泥,我拿起绣针却不知道该绣什么,那里没有鸟鸣狗吠的自然情景,所以我必须要搬回去”,杨花你说道。
大多数刺绣作品是由丝绸,棉绒或是马毛制成,一幅刺绣作品需要费时少则两小时,多则几年才能完成。要完成一件绣了百鸟图案的衣服,苗族姑娘们需要花超过十年时间才能绣完,杨花你说。
贵州省凯里市的苗族妇女余晓叶在一间商铺里向人们展示自己亲手做的传统民族服饰。
据一位在当地妇女联会工作的李明群介绍,尽管苗族姑娘们不识字,但是她们用精湛的绣工和穿戴的精美的刺绣服饰向人们展现了她们苗族的文化历史。
然而如今,由于刺绣这些针线活比起在邻省做一些零工而言收入微薄,许多苗族姑娘都不愿意再去学习传统的苗绣。
李明群说,现在当地妇联正在鼓励妇女刺绣,以此继续传承这一传统工艺和民族历史。“我们现在在黔东南州的学校一周开设两个班教授民族文化,包括手工技艺,银饰,蜡染及传统民族服饰等,期望让年轻一代清楚知道自身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责任”,李明群介绍。同时,妇联还组织黔东南的当地妇女创作刺绣作品来供应市场。
据当地妇联介绍,现在大规模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已经吸引到15万黔东南妇女在200余个工作坊和企业从事刺绣工作。现在,黔东南州已经创立了2000个品牌的民族旅游商品,远销海外及国内其他地区。
“虽然苗族妇女不识字,但她们却是民族手工艺产业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旅游兴旺,我们相信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进一步促进保护民族文化”,李明群说道。随着对民族手工艺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鼓励了年轻一代去学习民族工艺这一曾经几近消失的文化。
刺绣作品作为纪念品来销售帮助了当地妇女增加她们的收入。过去,这些手工艺品只是作为苗族妇女们干完农活之后的消遣娱乐,如今却为凯里的妇女们带来可观的收入,因而现在村里八成妇女都参与其中。
“有的女人每年可以绣几百件,这比她们种地的时候正得多多了,”李明群说。“这些不会读不会写的女人们,一边做着自己最喜爱的事情,一边促进着民族手工业。我们相信近期旅游业的兴旺,也将会为保护民族艺术展开新的篇章。”
如今,当地的刺绣产业正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这项来自少数民族的精美手工艺,这为少数民族传统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力量。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8月1日20版
http://guizhou.chinadaily.com.cn/2013-08/01/content_16861151.htm
(记者 郑欣 摄影 朱兴鑫 编译 李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