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澜是《中国日报》资深摄影记者。2002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过去的30年,他不断地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眼下正是金融危机的时候,中等收入的消费者可能仍然青睐“中国制造”的服装和纺织品。当人们在选购供应充足、种类繁多的国内产品时,大概很少有人能想起三十年前的情景。那时中国人的着装被国际媒体讥为千篇一律的“蓝蚂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很多中国人都穿着清一色的蓝裤子和蓝夹克。那时,除了政治标语也很少有广告牌。商店的橱窗里一般都没有展品,即使有,也不是为了时髦。
中国城市里只有一种穿衣风格的事实是有文献记录的。尽管不是数据,就仅凭上千张老照片(包括我们专栏里用到过的)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间,中国人的衣橱整装一新。也的确是在那个时候,很多中国家庭有了第一个五颜六色的衣橱。甚至连农民也丢掉了那些用工业化前的黑色粗布做成的衣服。
而今,为时尚而进行的商业竞争已经开始触及每个城市,从沿海大城市一直到内地小城市。在这张黑白照片拍摄的年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服装和纺织品(大多都价格低廉)的出口大国。
不过,改变不只在于产量和种类的增加,而且这也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成功案例。繁荣的服装市场显示了各种商业手段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带来的显著差别。
摄影记者:王文澜
看起来,1999年拍摄的黑白照片上源自国外的时装秀与2008年拍摄的彩色照片上拿着塑料模特的售货员没有太大关系。但从市场营销的观点看,在豪华的背景下举办国际模特时装秀是罕有而炫目的。而不断地更换商店橱窗里的商品,在路边摆上最流行的展品,正如2008年拍摄的照片里一样,则展示了最普通的商店和消费者。
两张照片展现了一个学习过程的始末,这个过程先是从大都市开始,然后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他们提供了领略更多商品的机会。但这个过程还远未结束。比如说,最近一段时间,品牌的概念才刚刚传入中国社会。现在,中国人还没有很多属于自己的国际性品牌。
英文原文:Ready-to-wear
(作者:《中国日报》YOU NUO 编译:王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