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2月24日报道,国家统计局12月10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1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2.0%,已是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落;这一增幅低于10月份的6.6%四个多百分点,是2006年年4月1.9%以来的新低。11日公布数据显示,中国1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涨幅比10月份回落1.6个百分点。对于这些数据,尽管市场预估有所回落,但没有预料到回落的幅度会这样大。所以,有人认为这显示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中国将不得不很快面临抗击经济衰退与通货紧缩双重压力的严峻局面。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在《中国日报》上撰文指出,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既要分析,也要继续观察,不可下断论太早。
首先,我们来看PPI,一般来说,PPI作为CPI先行指标,如果PPI快速下跌,那么很快就会传导到CPI上来,未来CPI的下落可能性很大。但是,在早几年,国内PPI快速上涨,则没有很快的传导到CPI上去。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价格传导机制不通畅。既然PPI上涨时其价格传导机制不流畅,那么价格下跌时是否会快速传导是有疑问的。但是,PPI的数据急跌意味著市场需求大降、企业生产减少,供需差距进一步扩大,供过于求问题严重。这不仅显示了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相当严峻性,也决不可低估PPI快速下行对CPI传导及影响。因为,目前的经济形势与环境已经变了。
不过,PPI快速回落可能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关。比如国际原油的价格在7月份达到147美元一桶,而且现在则只有40美元左右了。国际原油变化是这样,其他许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也是这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跌,既有整个世界经济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开始转向衰退,从而使得对许多商品的需求迅速下降;再就是美元汇率在这几个月来巨大的逆转,由7月份之前美元对非美元货币快速贬值转为突然快速升值。美元作为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计价货币,美元汇率出现快速变化会导致整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体系的巨大变化。再加上最近国际金融市场去杠杆化,投资需求减少,许多金融化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会出现价格巨大波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从而使中国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减轻或PPI全面下跌。
CPI也出现连续几个月的快速下跌。CPI下跌主要是食品类及居住类下跌比较快。对于食品的价格下跌,一定程度在于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增加供给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宏观经济政策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居住类价格的下跌,它显示了房地产价格下落逐渐反映到CPI上来。可以说,随着未来国内房地产价格下跌,这种影响决不可小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上一轮的价格快速上涨或引起这一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价格改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过快及包括中国在内全球流动性泛滥。当前,后两个因素改变了,特别全球流动性由泛滥到收缩,更是加剧了物价下跌。比如说,2007年以来货币政策从紧对物价累积影响开始显现。所以当前CPI下落也是市场可预料的。
但是,中国2009年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并不可贸然断定。因为,尽管当前这种经济态势可能再持续几个月,但是,随着政府扩大内需政策落实,政府加大了财政方面的大量投资,中国经济可能会在3-5个月内有所恢复。到时时候,物价又会出现新态势。特别是货币政策方面,由于货币政策的宽松,银行利率下降到历史低点,大量的货币又会流出银行体系,市场上的流动性又可能出现泛滥。当市场出现大量的流动性时,无论是资产的价格与物价水平都会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会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不是通货紧缩。所以,央行在第三季度报告中指出,货币政策短期内要防止通货紧缩,在长期要防止通货膨胀。这个判断是有道理的。
当然,CPI回落也为保经济增长创造了条件,它不仅有利于民生,而且也是价格体制改革的大好时机。比如说,农产品价格、要素价格、原油价格及矿山资源的价格等,都是理顺价格机制极好机会。这样不仅能够减小CPI的下行机会,也可对国内不少要素价格进行改革与调整。
总之,CPI及PPI快速回落是国内外各因素作用的结果,也是早些时候宏观经济政策的一定反映。因此,当宏观经济政策出现根本性逆转之后,CPI持续回落机会减弱,而CPI的回落不仅为保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也是许多要素价格改革极好的机会。
(作者: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易宪容 编辑:谢松信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