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中国日报》1月23日报道: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0年、已经70多岁的英籍专家诺曼(Norman)在近期结束了其在第三期省部级领导干部英语强化班三个月的教学工作以后,将他的个人感受写了下来。三个月来与这些特殊学员的朝夕相处和近距离观察感动了他,并改变了他对中国领导干部的偏见(这种偏见是西方人固有并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动摇了他对西方民主的某种看法。征得他本人同意后,《中国日报》刊登了他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能够看到,提高我国领导干部综合素质并能使之展现出来,对于提高中国的形象,增强中国的软实力是多么的重要。
为师者即当众继续自己的教育——美国诗人西奥多·罗特克
A teacher is one who carries on his education in public (Roethke)
我先后在电大和北外任教以及制作多媒体教学材料已经10年了。虽然在中国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我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中国问题专家,或者说是“中国通”。我当然也不是中国政府及其政策的辩护者,尽管在这里我收获了友谊和相互的尊重。去年夏天,北外校领导问我是否愿意参加由中外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到国家行政学院去教一群中国的高级官员。这个项目的名称是“第三期英语强化班”,是一个“浸泡式”英语培训项目,目的是帮助在任的副省长和副部长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个项目2001年由李岚清副总理发起,现在又在李源潮部长的支持下得以继续。
如果去年九月前有人问我是否喜欢去教一群高级政府官员,我的回答可能比较谨慎:“我用不着去‘喜欢’学生。教书是我的工作,我对所有的学生都会尽我最大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如果坚持问我会不会尊重或者喜欢这样一群特殊的学生,老实说我不得不对此表示怀疑。一般来说,西方人不太喜欢搞政治的。在中国,“政府官员”这一短语更多的是与“贪婪的”和“腐败的”这样的形容词一起出现,而很少与“真诚的”或者“勤奋的”并用。所以开始我没有想到会被国家行政学院的这群培训学员所感动。
三个月过去了,我为此前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想,在过去的三个多月里,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了解比我过去十年在华任教中所获得的还要多。当你和一群人近距离一起生活和学习时,你会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通过每日三餐、教学和小组讨论、一对一辅导以及参加宴会和各种文化活动,我对学员的深入了解可不是在一般的大学课堂上所能获得的。与他们的朝夕相处使我能够全面了解他们的性格,能够做出一些判断,比如他们是否诚实和真诚,这是在学校一周只和学生见一两次面不可能做到的。
这群学员共12人。就像来自中国天南海北的人一样,他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强烈、高涨的学习热情——每天十五小时努力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一积极性来自他们提高自己语言水平的真实渴望,不是为了自身的满足,而是因为他们真诚相信学好英语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为自己所热爱的省份的人民服务,能够提高让他们感到自豪的祖国的形象。这一点我想我没有看错,我对此深表钦佩。
我还发现我非常喜爱这些学员。当你开始欣赏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并对他的道德水准感到敬佩时,自然会产生喜爱之情。我觉得我和一起任教的外国专家非常幸运能够有机会如此深入地了解这群高素质的官员,只有很少的外国人有这样的机会,而西方对此一无所知。这些学员是这个国家无价的财富,他们有教养、正直、勤奋、真诚,他们展现了儒家关于好官的思想。
此外,我非常荣幸地见到了前副总理李岚清先生和李源潮部长,聆听了他们用非常流利的英语所作的有关学习外语对于向世界更准确地展现中国真正风采的重要讲话。这两次会见让我更加认识到对部长们进行教育和培训是中国政府的核心理念。中国政府要求自己的官员都是优秀的官员,并愿意为此进行巨大的投资。在我所知道的西方民主制度里是找不到类似做法的。我认为在这方面中国比毫无作为的西方做得更好。
的确,我认为中国通过对其政府官员的培训变得更加民主,因为这些官员明确认识到自己作为人民代表的角色,并对此深信不疑。而在西方,人民基本上对这种信念一无所知,即使听说了,也是持怀疑态度。西方的这种怀疑也许是他们理解上的问题,而西方的这种无知也许就是中国公共关系中的问题了。我坚信学员们在这期培训中学到的沟通技巧将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也将促进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我非常荣幸能够成为这一伟大进程中的微小一员。
(编辑 张峰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