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消息:近年来,气候环境越来越反常,冰冻灾害、地震、干旱等接二连三,人类正在因破坏环境而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不过,每一次天灾出现,暴露出的问题却令人深思,“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是要付出代价的。吃了这么多堑,是不是该长点记性了,还是要学会未雨绸缪啊!
农业部的信息显示,截至2009年2月6日,河南、安徽、山东等主产区小麦受旱1.60亿亩,其中严重受旱6753万亩,有632万亩出现点片死苗现象。另外,有393万人、194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部分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和灌溉系统被荒废和被“遗忘”。
有篇谈我国水利发展的文章,其中提供了一些数据:“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目前,全国已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7085座”。这样一对照,就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水库是在1949-1978年建立起来的,而水利部的资料也证明了这点。
该文还写道“通过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到2007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1978年的7.3亿亩增加到8.67亿亩”。三十年的时间,灌溉面积从7.3亿亩到8.67亿亩、增加了1.37亿亩(增幅19%)。不过,1949年——1978年同为三十年,灌溉面积则是从1949年的2.4亿亩增加到1978年的7.3亿亩、增加了5亿亩(增幅超过20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
那个年代,农田由人民公社和村大队统一管理,灌溉系统也都有村集体统一负责,由村安排专人负责从大河支流用机械设备抽取水,经过灌溉系统小渠流向各村田里。村里面的河流和池塘每年在冬天也都由村集体安排将河塘里的水先抽干再将淤泥弄出,这便于清理河床以便多蓄水、蓄净水。
“分田单干”后,单户家庭的积极性被激活,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本来属于政府承担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灌溉系统修建工作,也随之“分”下来。于是,由于单户家庭没有实力、村集体名存实亡,导致现存的灌溉系统出现问题或荒废、灌溉能力大大减弱。其结果便是,一度建立起来的发达的灌溉系统和各村河流水塘不少被荒废,河流水塘积满淤泥,广大农村原本清澈的深河清水变成死水浅水臭水沟,不仅威胁到农田灌溉,也威胁到当地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当前的大干旱,导致全国农村大面积农作物和人蓄饮水困难,虽有天灾原因,但也反映了目前农村政策方面的不足。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大干旱也是一个契机,应抓住机会,亡羊补牢,尽快堵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灌溉系统修建的“漏洞”。目前,中央已经决定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令人期待。(来源:新京报 编辑: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