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中国在线
滚动新闻

中国重拳打击学术不端行为

2009-03-17 10:47

中国日报中国在线消息:中国著名高校浙江大学的副教授贺海波为他的学术不端行为付出了代价。他的论文造假行为在海内外引起高度关注,学校15日宣布对他的处分由原来的“解聘”追加为具有惩戒意味的“开除”。

浙江大学同时还对贺海波的指导者进行了问责。他所在的研究室主任吴理茂副教授正在美国担任访问学者,日前被要求从美国返回,浙大撤销了他原先的职务并予以解聘。同时,学校也不再续聘贺海波的合作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

这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对类似论文造假行为惩罚最严厉的一次。此前对这样的学术不道德行为,学术机构大多限于内部的处理。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要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中国教育部部长周济说。

在被中国人称为“打假日”的3月15日,中国教育部还专门就“加强学风建设、规范学术行为”召开了座谈会,邀请多位高校校长和教育专家提出建议和意见。周济进行了上述表态。

据了解,中国教育部正逐步将学术道德建设纳入高校课程,并将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说:“造假事件给学校声誉带来严重影响,也警示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学术道德建设。”

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成为中国考核评价学术成果的主要标准。这一标准在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广泛推行后,改变了此前教学、科研管理随意松散的状态,被视为大胆改革之举。

同时,中国学术界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在单纯追求数量的指挥棒下,不少机构将发表SCI论文变成衡量科研成果的“唯一标准”,高额的物质奖励使科学探索变成了“机械化应试”。不良学术行为时有发生,影响恶劣,直接损害到中国的学术声誉。学术界担忧,国际期刊编辑将对发表来自中国的论文慎之又慎。

“这是多重因素造成的。我个人认为科技评价体制的导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主要原因。”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说。

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界,一些学术机构的领导者和研究经费管理部门官员,在分配研究资源和经费时,不公正、不公开、不透明,而揭露这一现象的努力遭到压制,是导致学术剽窃现象持续存在的体制原因。

由于这些丑闻可能给相关团体和人士的声誉带来负面影响,许多被曝出造假的科研机构往往持“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对公众与媒体的质询多有推诿和隐瞒。不仅直接导致学术反腐落实不力,也动摇了公众对学术诚信的信心。

目前在中国的学术打假中,以“新语丝”网站为代表的民间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其揭露的多起学术造假行为牵涉了中国所有的一流名校。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