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博鳌亚洲论坛今天(4月17日)开幕,来华参加论坛的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特别在今天出版的英文《中国日报》上刊登文章,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各国应该采取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来共同应对全球危机,而在这方面,中国堪称世界榜样。全文如下:
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量大幅下降。世贸组织的经济学家们预测,今年世界贸易量将下降9%,是二战以来出现的最大降幅。
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全球各大经济实体的需求同时疲软。像中国这样经济活跃的国家也未能逃过此劫,预计今年的增长速度将下降为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
国际贸易的润滑剂——金融贸易的交易量也日趋减少,即使有,交易价格也贵了很多。金融流动性的衰退加剧了贸易萎缩。
国际货物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快速发展使得国际劳动市场分工更加精细,许多国家都可以为产品的最后形成贡献力量。然而,市场需求的下降对整个产业链都产生了连锁影响,并促使贸易更加萧条。
很多深陷泥潭的国家面临实行贸易保护策略的巨大压力,政府很难对这些措施说“不”。当危机出现时,世贸组织负责对其成员通过的贸易政策进行监管。我们上一份报告已经显示,贸易关税和新非贸易关税手段有上升趋势。甚至某些已经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也含有鼓励国内产品,抵制进口的一些特色。虽然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措施可以同世界大战时期的同日而语,但还是非常值得关注。
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的经济增长的迅速下滑似乎是在说明在此次危机中高度开放型的经济成了最大的牺牲品。一些观察家也已经开始拿这一点说事,指责贸易开放使得经济在危机面前更加脆弱,从而提出摒弃贸易开放应该成为对抗危机的办法,但这些都是错误的。
贸易的减少导致产出的下降只是危机面前经济弊端的一种表现。但在没有国家能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打击贸易有一个更大的危害,那就是贫穷国家的百姓收入将会下降到一个更低的水平,能够反映全球衰退的最好指标也许就是人均收入了。
从人均收入的高低可以看出,开放的经济体比封闭者能更有效的对抗经济危机。当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和服务方面有比较优势时,它们的效率就更高,也就能够在贸易中获取获利。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贸易会使企业的规模经济增加。这就意味着,即使少量的投入增加,也能得到大规模的产出。国际市场上劳动力的合理分配所产生的效率提升就能转化为更高的收入。重新分配这些收入的权利掌握在政府手中,通过适当的内部政策得以实现。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此次受打击最重的经济体也是在过去10几年中享受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其国民的收入虽下滑,但整体水平还是很高。政府也有能力运用多年积累的资源减轻金融风暴造成的影响。此外,这种规模的金融危机是非常少见的。这就意味着长远来看,外部需求所带来的收入增长能弥补经济下滑所带来的损失(包括此次危机造成的损失)。众所周知,这场经济危机最终会过去,当他结束时,开放的经济体的复原能力要强大很多。
从开放的经济政策撤退并不是对抗经济危机的好办法。对于依靠国际贸易,按照相对优势分配生产资源的国家来说,政策的转变将使其付出巨大的代价。此外,实行经济壁垒政策会使贸易伙伴产生报复心理。这样做不但不能使经济复苏,还会使已经走下坡路的经济雪上加霜。
认清并处理危机的根源才是适当的应对措施。中国在这方面走到了前面。中国近期公布了5850亿美金的经济刺激计划。在规模上这仅次于美国的“复兴和再投资计划”(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Plan)。但中国的刺激计划占GDP总量的12%,以国民产出的角度衡量比美国的还大。同时,中国通过出口信用机构拓展贸易金融市场短期和长期的运营来发现并改正此领域出现的漏洞。
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会拉动内需,使得更多的经济元素支持增长,其进口还将提升其他国家的经济。中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重新使内外部增长源达到平衡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没有此前对贸易和投资的放开,中国是不可能有能力实现此次转型的。通过外资注入和高科技的引进,中国的开放政策使得经济现代化和增长快速化变得水到渠成。
最后,没有比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更好的选择了。让我们联起手来,通过有力的手段刺激世界内需,支持金融系统。胜利结束的多哈会谈仍是各国政府是否愿意认真开展开放贸易的试金石。(编译 王薇 编辑 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