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与灰霾的“七年之痒”
“珠三角的灰霾程度在国内发达地区最轻,但过去10年华南地区空气污染物浓度有增无减,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的头号杀手”,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吴兑认为,灰霾可能是导致肺癌患者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个结论听上去,很吓人。
这位将“灰霾”这一概念引入到他生活多年的广州的气象科学家,不失时机地发出了自己清醒的预警信号,他坚持,“灰霾不是雾,灰霾主要是由于细粒子污染造成的”。
2002年底,在北京的一个灰霾防治会议上,北京的几个专家提出了“灰霾”这个名词,当时围绕温室气体排放与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中国家一直在与发达国家博弈,“灰霾”一词应运而生。在吴兑看来:“霾”是个自然现象,加了“灰”字,就有了人类活动的意味,“广东就是,从民众到媒体认了灰霾这个事儿”。
从2003年开始,吴兑便开始向媒体与公众介绍珠江三角洲这种似雾非雾、似尘非尘的天气,他在他潜心关注20多年的气溶胶研究领域,并未得到像今天做灰霾研究时这么多的关注。
2006年,吴兑与钟南山院士一起参加了一个高峰论坛,他的报告主要涉及细粒子污染与灰霾日增加,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事呼吸道研究与临床治疗的钟南山主要是报告人体健康,钟南山提出一个疑问:解放以后卫生条件出现好转,人们生活水准也得到提高,各种癌症发病率都呈现下降趋势,比如,胃肠道癌症、广东特有的地方性鼻咽癌及与卫生条件紧密相关的宫颈癌都在今天大幅度减少,但奇怪的是只有肺癌却增加了。
“通常我们会认为肺癌与吸烟率密切相关,但实际上钟南山院士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吸烟率是与过去相比是持平甚至下降的,于是他提出肺癌的发病率是否与空气污染、灰霾天气有关联的问题”,吴兑受了钟南山的启发,才开始研究能见度、灰霾天数与肺癌之间的关联。
卫星观察显示,在过去10年,华中和华南的气溶胶和气体污染物浓度变得非常高。
“暴露在气溶胶浓度非常高的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的人类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以及肺癌”,吴兑分析了广州52年的地面灰霾历史测量数据,数据表明在1954年至2006年间,肺癌发生率伴随空气污染事件的显著增长而大幅增加。
简而言之,“空气良好,就相当于市民集体戒了烟”,吴兑说。
“虽然生物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统计表明,空气污染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发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它也和肺癌密切相关,例如从柴油机的发动机释放的粒子相信含有诱导有机体突变和致癌的物质”,并且,通过搜集公开发表刊物的肺癌资料、吸烟率以及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吴兑发现,广州的肺癌和灰霾天气有相隔7年的时间滞后相关的统计关系,他发现了如下的相关性:
1954年至1972年间,气溶胶光学消光系数(AEC)变化缓慢,通常小于150(Mm-1,兆米分之一),但1972年至1980年间,快速增加,在1980年,接近300(Mm-1)。最后,在1980年至2005年间,一直保持高值。而在1954年至2006年,广州的吸烟率(定义为每年每人烟草的总消耗量)没有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
与此同时,1954年至1972年,广州肺癌的发生率较低,死亡人数仅为10人/每百万人,但1972年至1980年和1980年代初,增加至20人/每百万人。1990以后,此值高达50—70人/每百万人。
“两者的变化曲线相当吻合,统计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高污染大城市中,如华南的广州,空气质量下降和肺癌造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今年2月,吴兑的研究成果刊发在美国著名杂志《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气环境》)上。
“灰霾天气的增加经过七八年以后,肺癌死亡率随之提高,这二者之间的时间滞后关系比较吻合。但肺癌的致病机理与其确切的死亡率提高的真正原因,我们仍然希望由呼吸病专家与流行病学专家来共同完成研究”,吴兑相信,相关的科学家会对此领域有兴趣。
钟南山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网站主页上,一条“让我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字幅,不间断地滚动播出,十分醒目。(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本文涉及的部分广州市民为化名)
目前我国主要有四个地区灰霾比较严重,分别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与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灰霾区和长江河谷灰霾区,呈现融合之趋势,而两个区域一旦融合,灰霾面积将更广大,空气污染治理也就更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