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媒体聚焦
|
历经14载 中俄油管谈判开花结果 2009-05-19 09:11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18日在被誉为"中国凤冠最高点"的漠河宣布中俄原油管道中国段正式开工建设。在14个春秋的等待和博弈后,中俄最终取得能源合作的重大突破。中国油气进口逐步呈现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战略通道格局。 王岐山在开工仪式上说,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的开工建设,是中俄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并直接推动的重大合作成果,是实施中俄关于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原油贸易、贷款等一揽子合作项目协议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中俄能源全面长期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作为未来中国油气进口东北方向的一条战略要道,中俄石油管道北起俄罗斯的斯克沃罗季诺市,南至大庆,全长1030多公里,分为斯科沃罗季诺至漠河的俄罗斯段和漠河至大庆的中国段。其中约63公里的俄罗斯段已于4月27日开工建设。 斯大线是俄罗斯所谓"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的支线。这条管线西起泰舍特,东至纳霍德卡地区的科济米诺湾,又称泰纳线。斯大线开工建设,俄罗斯履行了优先开通中国支线的承诺。按计划,斯大线将于明年底投入使用,每年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原油。 在国人眼里,中俄石油管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中俄能源合作事关重大,谈判旷日持久,陌生是因为前后14年管道谈判充满变数。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夏义善说,十多年来中俄能源合作的变动相当大,一波三折,反反复复,即使是已经达成的协议也很难执行。 夏义善说,中俄14年油管谈判大致可以根据双方对管道的态度分为四个阶段。1994年至2000年为第一阶段,期间俄罗斯"热"中国"冷";2001年至2004年为第二阶段,变成中国"热"俄罗斯"冷";2004年至2008年10月为第三阶段,中俄逐渐找到能源合作的契合点,但仍然无法达成具体协议;第四阶段在去年10月后,在金融危机催化下中俄迅速推进能源合作,促成管道建设。 他表示,谈判拖延了14年,双方都有责任,每一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与中俄各自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关。 去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国际油价暴跌给俄罗斯经济和能源企业造成严重冲击,俄方希望从中国寻求资金支持,因此在管道项目上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去年10月,中俄迅速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并于今年2月在合同细节上达成一致,为管道开工扫清最后障碍。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俄中能源合作谈判一再拖延,原因之一是俄方公司认为中方提出的石油价格过低,另外俄方对东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勘探不够,无法掌握该地区油气储量的准确情况。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姜鑫民表示,此次中俄石油管道谈判获得成功,很大程度是大国博弈的结果。国际石油价格下跌以后,俄罗斯能源产业遭遇扩大市场、将资源转为资金的压力,因此必须加速向远东市场拓展。 奥斯特洛夫斯基则认为,在金融风暴的冲击下,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缺乏建设管道的资金,中方的贷款将助其建设俄罗斯段70公里的管道,并促进俄远东地区经济发展。 姜鑫民指出,中俄石油管道明年底投产后意味着中国增加一个进口油源,这将有力支撑中国奉行的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战略,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 他说,近年来中国竭力推进石油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战略,不断降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降低中东局势、地区冲突和海盗等对中国石油供应可能带来的风险。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进口原油1.79亿吨,约50%来自沙特、阿曼等中东国家,另外约30%来自非洲国家。但不管是中东还是非洲的进口原油,都要经过安全环境脆弱的马六甲海峡。 夏义善说,管道建成后俄方每年预计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石油,再加上通过铁路运输的1100多万吨,届时每年中国将从俄罗斯进口2600万吨。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东北、西北、西南陆上和海上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的战略格局已初步成型。在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哈天然气管道的基础上,2008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全线开工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油气进口的西北陆上通道。中亚天然气管道西起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穿越乌兹别克斯坦中部和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在中国新疆霍尔果斯入境,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目前已落实每年300亿立方米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资源。在西南,中国石油正在抓紧落实中缅油气管道。在海上,随着中国液化天然气项目的纷纷上马,传统的海上石油进口通道增加了液化天然气运输这一新内容。 夏义善表示,中俄石油管道项目的最终落实是"双赢"的,既体现俄罗斯石油出口多元化的目标,也符合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战略。 编辑:关晓萌 来源:新华社 (记者林建杨 安蓓 吴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