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
GDP接近无法掩盖中日经济巨大差距【英文】2009-07-03 00:09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3日国际言论:就经济和社会的总体而言,中国经济落后于日本的差距依然很大,这种差距既难以“定量”也无法“计时 ”(落后多少年),但它却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亟需在那些虽然不能直接计入GDP统计数字的各个领域做出极大的努力。 统计表明,2008年日本GDP为4.844万亿美元,中国为 4.222 万亿美元,只落后日本6220亿美元。预计2009年中国经济可望增长6~8%,而日本经济可能负增长,照此“一增一缩”,网上称“中国GDP超日本”有可能在两三年内实现。 在中国GDP即将超过日本时,讨论“中日经济差距多大”,似乎有些不合时宜。这里需强调的是,本文讨论的是“中日经济差距”而不是“中日GDP差距”。一国经济发展包括“数量”和“质量”相互影响的两个侧面。比如,你生产了3个灯泡,由于质量不好,一年憋了3次,那么,3个灯泡的真实价值还不如1个虽价格相同却质量较好、用一两年也不会憋的灯泡,尽管后者“一个顶仨”,其对GDP的贡献却只及前者(3个灯泡)的1/3。由此看来,对经济要全面地看,既要看它的数量方面,又包括它的质量方面。 从超越GDP的全面角度看,中日经济差距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成果惠及民众方面,中日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大。 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首先要看其经济增长在多大程度上给老百姓带来了实际好处。为此,先要看人均GDP。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料,2008年日本的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在世界名列第24位,为34100.07美元;中国名列第99位,为5962.70美元,日本的人均GDP排名比中国靠前75位,数值相当于中国的约5.7倍。 另外,为评估经济增长成果惠及本国民众的“广度”,不能不考虑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日本在战后造就了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平等的社会,曾出现过所谓“一亿总中流社会”(即国民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达到了中产阶级的水平),日本还大力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在世界上首创了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从1961年开始实施)。虽然随着日本人口日趋高龄化,当今日本的医疗和养老金制度遇到了很大困难,必须实施改革,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有所扩大,但依然不失为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据亚洲银行2007年调查,日本的基尼系数为0.24,是亚洲国家中唯一低于0.3的国家,而同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8,已超过了0.4的警戒线,社会保险制度也尚在确立之中。 比GDP数字更能全面衡量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反映该国老百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人类发展指数是以健康长寿、教育水平以及实际人均GDP(购买力平价)这三个指标为基础计算出来的。据《2007年/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日本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排名第8位,属高指数级别国家,中国排名第81位,属中指数级别国家。 由上述情况可见,在经济增长惠及民众的程度和广度方面,我们做得不如日本。 第二,在环保方面,中日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大。 日本拥有让多数人看起来感到舒服的环境,大多数城市的空气质量不逊于我国大多数的度假区,森林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比例高达66.7%,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日本的环保产业也发展得很快,在世界6000亿美元的环保产业市场中,日本占了3862亿美元,美国占了近1000亿美元,我国只有200亿美元。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看日本,羡慕的对象是人家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以及家庭电器的普及,然而进入21世纪,中国人看日本,羡慕的对象集中于一个词儿,这就是“干净”。中国的记者访问在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怀抱之中的日本,惊叹那里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与日本相比,当今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发展到危及人们健康生存的地步,国家环保部门有关专家透露,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污染,使我国GDP每年损失13%。在全世界受污染最为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境内,4亿城市人口每天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多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37%, 我认为,中国人民不仅应该有志气在GDP方面赶超日本,而且应该有志气在生态环境方面赶超日本,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性课题。毕竟我们拥有相当于日本国土面积25倍的广阔而美丽的国土。 第三,在科技转化方面,中日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大。 据统计,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日本超过70%,中国只有39%;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日本为3.5%,中国仅为1.3%;对外技术依存度,日本低于30%,中国超过了50%;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仅为日本的1/26。 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在先,中国跟进,先后成为“世界工厂”。但日本“世界工厂”迅速达到了国际劳动分工的产业链高端,而中国“世界工厂”至今依然在基本停留在国际劳动分工的产业链低端,处在为发达国家“打工”的地位,赚少得可怜的“低端的钱”,却在能源、资源及环境等方面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我国确实拥有制造“两弹一星”、火箭飞船、绕月卫星、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世界尖端技术,但是,不能不承认我们在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方面,与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在20世纪世界重大发明和新产品的研制方面,日本人贡献很小(做出的重大发明为零),然而在32项重大新技术产品的实用化商品化方面,美、欧分别只有六项和两项,日本竟有24项!商品化能力极强成为日本“世界工厂”的突出特征。 第四,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中日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大。 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乃至经济安全保障的重要指标。 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日本在每桶油价从1位数涨到两位数的压力下大力开发节能技术,从而成了世界上节能“优等生”;而中国在每桶油价超过50美元、有时甚至涨到三位数的情况下却依然未能摘掉节能“劣等生”的帽子。 比如说,各国生产1吨粗钢需用的煤炭量相差很大,中国为1.5吨,美国为1吨,日本仅为0..6吨。从钢材的成品率看,日本为0.98(即从1吨粗钢可生产980公斤钢材),美国为0.70,中国为0.60。又据日本资源能源厅去年发表的数据,日本为生产一个单位GDP所需的能源消费量,仅相当于中国的约1/9。中国的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之低,已经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影响我们的国家形象。 第五,在人的素质方面,中日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大。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精细化管理研究专家汪中求不久前去日本考察归来后,以“中日国民素质有30年的差距”为题在网上发文,在结尾处写道,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汪先生的文章招来不少反驳和争论,然而,一位反对他的网友虽然对所谓“30年差距”说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但同时也承认:“很多曾经和正在与日本人一起共事、合作的中国人或者去过日本的中国人,是承认很多日本人在某些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表面上的礼貌举止等方面是比中国的很多人要做得好的。” 第六,在经济成果多大程度上归属于本国国民方面,中日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在该国国境内开展的全部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即“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有出入的。 中日两国对吸收外国企业的直接投资(FDI)的态度很不相同,中国特别积极,日本特别消极(日本吸收FDI占国内固定资本投资的比例只有1.1%,比世界平均水平16.3%低得多)。反之,日本企业对外投资比较积极,连续15年居世界第一,而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不长,且不顺。因此,中国的GDP大于GNP,而日本的GNP大于GDP。 据统计,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占GDP的4成以上;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有接近20%是外商直接投资贡献的。我国出口产品中约有60%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生产返销到海外的产品。有外资企业的外方老板说,“我拿走了大笔的钱,给中国留下了GDP”。由以上对比可见,日本经济增长成果归属于本国国民的程度比中国大得多。 以上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中日经济差距,当然会有很多不全面之处。总的来说,尽管中国的GDP与日本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很可能在近几年发生逆转,但是,就经济和社会的总体而言,中国经济落后于日本的差距依然很大,这种差距既难以“定量”也无法“计时 ”(落后多少年),但它却明确地告诉我们,为了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真正赶上乃至超过日本,我们亟需在那些虽然不能直接计入GDP统计数字、却是为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提高“人自身的素质”以及建设我们的美丽国土方面真正迫切需要而且有效的各个领域做出极大的努力。(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冯昭奎 编辑 张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