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
人才评价标准多样化离不开教育改革 2009-07-23 01:05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3评论版文章:上周,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学者驾鹤西去,举国哀痛。两人在其各自研究领域内的卓越贡献、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淡定坚韧的人格魅力让他们身后的社会产生了一种担忧。一个时代结束之时,新时代的开始却显得遥遥无期。 毕业于哥廷根大学的香港文化学者陈云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表示,不论在大陆还是在香港,教育体制改革的空间都很大。他认为强烈的应试教育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阻碍了他们学以致用。大学教育中,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极端重视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用人单位在招募新人时,根本不会想办法判断毕业生的真实能力。雇主们都遵照传统的、官僚的评价方法录用新人。陈云说:“政府也好,公司也罢,到处都是官僚科层体制,他们怎么会摒弃僵硬的、标准的操作模式呢?”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次重要考试中失败,那么他很可能彻底失去在其他领域证明其能力的机会。 陈云认为,这种做法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儒家思想的衍生物。为什么今天的教育问题全要追问到孔子呢?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不是金钱万能的物质时代,当时的社会并没有现在这么多规则和标准。陈云说,从哲学层面来讲,当下的教育体制问题恰恰凸显了现代人对系统理性的盲目追求。人们相信可以将一系列管理手段和工序用作规范所有事物的统一标准。 相反,中国古代哲人追求的理性通常包含一些“模糊区域”,这些区域允许个人保持其独立的私人世界。不必总是迁就僵化的社会评价标准,这一领域内的个人自由可以有效排解压抑感和挫折感。陈云说,佛教寺院就有这样的社会功能,为身心俱疲的人提供庇护和宽慰场所。这样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增进社会的包容和多样化。 当下肆虐全球的经济危机引起人们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批评和对此次危机前西方主流经济意识形态的反思。在前现代历史时期的许多思想体系中,现代社会为衡量个人成功确立的狭隘的评判标准显得如此渺小和可笑。现代人在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中逐渐被异化为消费流通领域的一个环节,失去了其作为独立思考主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经济发展允许某些新的价值体系存在于市场之外,那么我们还有理由期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未来。社会应当鼓励个体自由行动,并为其活动创造必要环境条件,而非竖起一座高不可攀的金字塔,让人在世俗评价体系的重压下举步维艰。 但陈云认为,近期内施行大规模教育改革的可能性很小。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尽可能多地发现自己的潜能。这条路始终充满困难和挑战,但却是振兴国家的一条必由之路。(中国日报高级顾问 张晓刚 编译 李洋 编辑 裴培 张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