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
郑渊洁:中国教育改革实验的孤独行者 2009-07-23 01:05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3日评论版文章:由于文革,他只接受过四年学校教育。他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作家。作为一份儿童杂志唯一一位撰稿人,他至今已写了整整24年。他就是郑渊洁。 特殊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使他成为一位坚持不懈的学校教育批评者。他最著名的一句话是:“考试把孩子变成老人。”他对学校教育的批评不仅停留在语言上,而且诉诸行动。他的儿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在家接受家庭教育,后来成为一名企业家,在北京开办了一家职业影楼。郑渊洁的周末写作班已经创下了自己的品牌。那里的孩子不叫他老师,而叫“老郑”或者“郑老兄”。 郑渊洁正在计划建立一所自己的学校,旨在以实际成效证明“常规学校”在鼓励孩子,发掘潜能方面的失败。他在接受《中国日报》采访时详细地介绍了他的教育理念。他认为,大家都在谈孩子缺乏创造力,缺少培养创造力的环境等。这些问题其实并不只限于教育系统。他说:“问题的根源在于整个社会。”人们根据学历而非能力找工作。即使学校想给学生安排更多的空闲时间和课外活动,也很难说服家长支持这样的做法。家长只看重分数。他认为,今天的社会没有哪项技能比通过高考更重要,尽管通过高考本身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根本没什么用处。盲目追求高分毁掉了学生们利用其天赋的机会。他说:“差生都是差劲的老师和不合格的家长生产出的产品。”郑渊洁认为,这个问题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要等到家长们真正意识到分数并不是人生的唯一标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才会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有报道称,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不参加高考。他评价这些报道时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希望。”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非要获得官方认可的学历,而是掌握对国家有用的技能和知识。 郑渊洁倡导的技能和潜能教育的中心原则是鼓励和表扬学生。他在写作班上试验了许多种方法,发掘学生潜能,鼓励他们建立自信。他表示,实验效果很好,最害羞的女孩都能在全校集合时大声发言,而那些常规学校的差生也能够适应新规则,学习创造性写作。 郑渊洁对待孩子们的耐心从何而来呢?他解释说,在自己孤独的儿童时代,妈妈的鼓励和耐心使他受益匪浅,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正是他对孩子的喜爱和耐心让他在文革后恢复高考时放弃了考大学的念头,立志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他说:“我相信每个人都是有特殊的才能。学校和家长应当帮助孩子发掘天赋,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正是这种念头激励着他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验创建一所九年制学校。他自信地说:“我要让你们看到,我的学校比常规学校好得多。”(中国日报高级顾问 张晓刚 编译 李洋 编辑 裴培 张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