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
贾樟柯《工人访谈录》:中国工人阶级命运变奏曲 2009-07-29 06:34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7月29日评论版文章:历史不可以逆转,但我们可以回望历史,为解决今天的问题寻找线索。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将历史描述为一面镜子,从中折射时下困扰我们的问题。 电影导演贾樟柯写的《工人访谈录》就可以当作这样一面镜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工人作为一个群体,在过去几十年中所经历的变化。 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转变。其中,工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是最富戏剧性的。这个社会群体从“领导阶级”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曾几何时,作为工人阶级的一员是非常令人自豪的事,甚至有些人不惜动用关系争取成为大型国企的工人。 同那个时代的农民相比,人一旦进入工厂,特别是大型国营企业,就拥有了一生的保障。而农民除了将粮食卖给国家得到微薄收入之外,没有任何社会保障。虽说配给制度下,工人那时的生活水平远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但比农民不知道要强多少倍。最关键的是,工人的身份意味着永久的安全感。 集体主义在那个年代是一种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国营工厂为每一个工人提供同样的保障。安全感来自于一种集体的归属感。在这种归属感的背后是对国家的绝对信赖:国家绝不可能允许国营企业倒闭。换句话说,成为国营单位的一分子,也就成为了国家的一部分。 另外,毛主席为他们冠以“领导阶级”的头衔,同样让他们获得了心理满足。文化大革命的初期,这个头衔还曾经具有实质意义:工宣队进驻大学机关,掌管那里的一切,确实让一些工人体会到“领导阶级”的真正意味。 但是,工人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每个人拿一样的工资,享受一样的待遇,这些成为让他们满足现状的有效方式。 阅读贾樟柯的这本书,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有理由对那些怀念过去美好时光的工人们深表同情。许多国营工厂在90年代中期倒闭了,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下岗。虽然政府给予了他们经济上的援助,但许多工人的生活依然处于低水平线上。 不过,他们的境遇不能说明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和大锅饭的合理性。毕竟,在那个体制之下,工人获得安全感,仅仅因为他们是集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取决于他们个人的能力和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 然而,在国有体制改制的过程中,工人的利益受到侵害也是不争的事实。贪污腐败不仅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也使得在国营体制下工作多年的工人蒙受了不应该蒙受的损失。改制决不能成为在不能提供足够养老金的情况下让这些工人下岗的借口。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日益多元化、逐渐富有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如果不能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将是不公平的。这也许就是该书给予我们的启示吧。(中国日报评论员 朱渊 编辑 裴培 张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