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
沈联涛:储备货币之困(一) 2009-08-06 08:00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6日评论版文章:一位泰国朋友问我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能性有多大。其实,我的整个职业生涯几乎都在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亚元能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我在香港金融管理局工作的时候,就有过很多关于港元是否能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思考。后来,我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使用的日元为何没有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呢?是什么原因让欧元获得这种地位?要解释清楚这些问题,绝非一篇专栏短文可以为之。因此,我将用几篇文章较为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从基本概念入手,正确理解货币的含义和重要作用。说起货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会告诉你,货币是支付手段,是衡量和储存价值的标准单位。但神父会把金钱说成世间万恶之源。所有人都知道金钱代表着力量,但金钱也可以以债务的形式出现。当你借钱的时候,你就会知道金钱的价值,也会让你看清朋友的为人。其实,货币是实体经济的衍生物,代表着你用金钱可以买到的实体商品及服务。从本质上讲,货币是一种用来交换其他实物的工具。就像其他工具一样,金钱到底是利器还是魔鬼取决于持有者的使用方式。如果你有钱,那么这是你的资产,但这些钱同时也是其他人或组织的债务。例如,你钱包里的钞票就是中央银行借出的债务。因此,金钱既是资产,同时也是债务。这种二元属性既赋予金钱以力量,也为其增添了责任。在一个国家内部,中央银行是唯一可以印制货币的合法机构。 但是,国家从银行贷款和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其实都是在制造货币。与实体商品的增长相比,如果货币产出量过大,那么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即用大量货币仅能交换回很少的商品。历史经验告诉各国,必须合理控制货币供应量。这是中央银行的职责所在。很少有人看中央银行的决算表。中央银行的债务主要指其发行的货币以及商业银行和政府的存款;而中央银行的资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汇(外国人的债务)、政府债券(政府债务)及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和私营领域的贷款(私营领域债务)。 如果我们加算中央银行和各商业银行资产决算表中的数据,便会得到被称为广义货币的债务额,即发行的货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因此,国家借贷及收入更多外汇或者商业银行增加向私营领域贷款都意味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式表明,流通领域中债务越多,货币供应量就将越大。债务越多,个人或政府就更愿意借钱消费,这样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但我们往往花的钱太多,因此必须对借贷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我们只有理解了货币作为实体经济衍生物的本质,才会意识到衍生物可能带来的危险。因为衍生物总是与实体资产挂钩,例如,与货币挂钩的是黄金。但是,我们能够在衍生物的基础上再创造次一级衍生物,例如贷款。贷款是借贷者净资产的二级衍生物。资产支持的债权则可算作三级衍生物,而担保债务权证是第四级衍生物,次级担保债务权证是第五级,以此类推。你只有在行使利率掉期选择权的时候,才会知道你买卖的标的资产是什么。衍生现象是通过高级杠杆调节作用实现的,因此非常复杂,具有危险性。 我们都知道如果标的资产出了问题,那么相关的衍生物也肯定会有麻烦。如果实体经济是脆弱的,金融系统也必将是脆弱的。但是,因为每一级的衍生物本质上都是一种高级借贷(必须有一批人委托另一批人进行借贷),借贷体系的崩溃同样可以对实体经济领域造成反向损害。 为什么要明确货币的衍生物属性呢?惟其如此,才能更好地说明,只有当实体经济产出货币时,这种货币才是可靠而强大的。诚然。发行货币可以创造支配资源的强大力量。但只有当外国人广泛接受使用某种货币时,这种货币才会起到储备货币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非常脆弱,那么将这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非但不会为其带来益处,反而将造成诸多麻烦,甚至是灾难。(作者为清华大学及马来亚大学兼职教授,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前任主席 沈联涛 编辑 裴培 张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