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媒体聚焦
|
大旱当前 抗旱设施为何成了摆设 2009-08-19 11:35
目前正值玉米等农作物形成当年产量的重要时期,我国北方的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却面临严重的伏旱威胁。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严峻的抗旱形势下,一些地区的抗旱设施却未能发挥作用。 在吉林省等北方省份的抗旱现场,记者多数见到的是农民拉着水桶穿梭在机电井和农田之间,再就是农民自己家购买的“小白龙”(塑料水管)直接大水漫灌,部分喷灌设备因为身高不如玉米秸秆高,只能“望旱兴叹”。玉米秸秆高达1.8米至2.0米,多数是密植品种,而农民们手中的喷灌设备高度多在1.2米至1.4米,浪费水资源不说,还严重影响抗旱进度。 另外,由于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不少机电井还发生“吊泵”现象,导致抗旱中有水却用不上。据吉林省有关部门16日的统计,全省有近1.5万眼机电井发生“吊泵”,出水量明显减少,水利设施成了摆设。 这些现象说明,虽然国家每年都下大力气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兴修灌溉工程,但是大旱之下,一些省份抗旱能力仍显不足,粮食综合保障措施应当作出相应调整: 一是有关部门应效仿防汛措施,对旱情的发生频率、级别有所估计、有所防范,在水利设施建设上相应做出抵御何种程度大旱的标准要求。像机电井这种地表水缺乏地区常用的取水工具,不能一旱就“吊泵”,关键时候要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是一些地区农作物种植方式也应做出调整。实践证明,在采用抗旱品种和农艺措施的情况下,适当采取高低作物间作的方式,使用喷灌设备对应急抗旱非常有效。吉林省乾安县则字村采取玉米与芝麻、谷子、黄豆等间作的方式,在今年大旱情况下因喷灌及时,并未出现减产迹象。 三是应引入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各种社会力量积极抗旱。在我国小麦主产区,每到收获季节都有大量的收割机械从南到北帮助农民收割小麦。抗旱是不是也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部分企业,甚至组织抗旱应急队进行流动抗旱。 随着气候变暖趋势日益发展,旱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年年政府喊、农民怕,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旱灾日趋常态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抗旱减灾保丰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齐海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