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媒体聚焦
|
中国旅游业:最会玩的还是“门票经济” 2009-08-21 11:14
“十一”黄金周脚步声渐近,有人却听出了“金银叩门”。 据《经济参考报》8月19日报道,8月以来,国内多个景区景点涨价,涨价景点涵盖了四川、北京、贵州、天津等地区。对此,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景区门票定价权在地方,目前尚未发现涨价超出政策的合理范围。” 对比前一阶段还大发旅游优惠券、打折吸引客源的国内部分景区景点,在旅游市场人气逐渐回升、“十一”长假即将到来之际,各地纷纷祭起涨价大旗,实在是“大煞风景”。中国旅游业,最会玩的还是“门票经济”。 旅游业深陷“门票依赖症”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回答说明,此轮涨价似乎不能说是违规操作,但是人们仍能从中发现“门票依赖症”这一旅游业的痼疾。 有评论指出,此轮涨价,原因不外乎两点:首先,去年4月国家8部门发布的“1年内景点门票价格只能降不准涨”的禁令到期已有些时日,一些地方压抑已久的涨价意愿亟待释放;其次,临近“十一”假期,对于一些地方来说,又一轮旅游潮或者说“创收”的大好时机即将到来。 靠提高门票价格增收,是一些景区管理单位极其短视的表现。健康发展的旅游业,应该是一条涵盖游、食、行、住、购、娱六部分的产业链。事实上,比起卖门票,围绕景点所开发的酒店、餐饮、娱乐、购物等环节更“来钱”。旅游旺季提高票价,短期来看可以增加一些收入。然而,若因此伤害了景区的“人气”,那就得不偿失了。《广州日报》援引网友的评论指出,把景区门票当成摇钱树,势必把树摇死。只有游客的增多才是真正有利于增加旅游效益的不二法门。 从此轮涨价中可以看出,一些景区管理单位似乎从未考虑“放水养鱼”——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增加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死死盯着一张门票不放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和管理依然处于比较粗放的低层次水平。 与此同时,《半岛晨报》指出,此轮涨价,一方面固然与景区自身的因素有关——只注重门票收益,忽视产业链的培养,不懂得拓宽收入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也难逃理念错位、管理缺位的责任。有评论指出,一些地方财政压力比较大,需要靠门票提价增加收入,也是景区涨价的原因之一。 公共景点成了“提款机” 从舆论的反映来看,此轮涨价既没有考虑平衡公共利益,又忽略了价格听证的具体规程。一些地方显然难以摆脱忽视民众利益的嫌疑。何以如此? 景区是全体民众所共有的社会公共资源。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回答表明,地方景区门票定价权不在发改委而是在地方。绝大多数景区包括门票在内的收入都是要纳入地方财政的。《中国青年报》说,如果这种定价权缺乏监管,公共景点极有可能会异化为一些地方的“提款机”,成为他们财政困难时想涨就涨的财政增长点。这正是当下景区乱涨价的制度根源——深陷涨价利益的地方政府主导定价,使其在很大程度上身兼了裁判员和运动者的双重角色。 因此,简单的禁令和严查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只有从源头梳理,多管齐下予以规范才是治理的根本之策: 明确政府的责任定位,保证景区的公益性;走出“门票经济”,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快制定出台《旅游法》,保障旅游业健康发展,才是景区长远发展的大计。 编辑:宁波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观察员 王小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