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
切实扶助文化产业有利于经济持续复苏2009-08-25 08:57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25日评论版专栏:今年年初,当市场面临巨大压力和威胁时,政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这些措施包括大力支持重要行业,有效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切实保护就业机会等。 这些措施成效斐然,为中国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诸如造船和核能这样垄断型行业内,政府政策方针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此后各级政府机构又相继出台了多项旨在复苏经济的政策方针,一时间,政策方针扎堆出现,其实效性往往与政策制定者的初衷相去甚远,也让各相关行业感觉无所适从。尽管有些政策方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很奏效,但有些却遭遇到纸上谈兵的尴尬,上情难以下达。政策只停留在官员的办公室里,无法推广到执行环节,更谈不上反馈与校正,那些与数百万小型私营企业有关的政策方针尤甚。 据报道,自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央级政府不同机构先后出台多项有关发展“文化产业”(cultural business)的政策方针。几乎每两周就有一项关于该行业的政策出台,而且在各个政府部门的多头监管和参与下,这种趋势愈演愈烈。作为指导某个行业发展的政策方针,应当具有高度的前瞻性和科学的合理性,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目前这样的政策制定速度很难保证政策本身的实际效应。 “文化产业”在中国包括范围极广,从出版广播到娱乐动画,不一而足。与国有制造业相比,这些文化产业活动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更大潜力。短时间内大量空洞政策的出台和不切实际的发展远景规划往往使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产生偏差。这个行业迫切需要实质性的帮扶。为小型公司提供所需服务和方便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帮扶方式,比印刷在官方报纸上的一项包含“十条”或“二十条”内容的政策更加有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中国文化产业通行的管理模式从未改变过。文化产业内各单位或部门都不愿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政府背景。与政府的联系为它们提供了保障和诸多便利,使其向独立经营实体的转制困难重重。显然,在这些半市场化事业单位完全脱离政府财政,成为独立市场实体之前,它们既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同行展开合作,也无法成为上市公司。因此,政府需要坚决彻底地放开这些半官方的单位和部门。 事实上,尽管中央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国有银行系统下放的政府扶助贷款数额巨大,但许多小型公司依然无法获得这些帮扶性款项。它们要么通过自食其力摆脱困境,要么依靠非法来源寻求资本扶持。建设大项目仅仅是刺激经济复苏的一种途径,但这些项目无法保证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就目前来看,地市级政府及金融机构如果能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就可以帮助诸如“文化产业”等行业的大量小型公司在危机中找到机遇,在逆境中实现发展。(中国日报评论员 张晓刚 编辑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