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媒体聚焦
|
群众评委是否意味着干部选拔的公正透明 2009-09-10 09:19
来自《成都晚报》消息说,在四川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面试中,首次采用了“大评委制”,就是由88名考官和160名群众组成评委会,分成8个组。据说,每一个面试官员将面对31个评委打分,其中考官11名,群众评委20名。 选拔干部考试中,考官参与是情理之中,而“群众评委”则出乎很多人意料。据报道,推开面试房间的大门,一位干部面对31人的评委团第一感觉是惊愕:“以前也参加过公开选拔干部的考试,但从来没有这么多评委。”事实上,这次选拔考试的最大亮点,也正来自这些“群众评委”。据了解,群众评委通过“突出基层,覆盖广泛”原则推荐产生,这些人既具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又具有“基层一线”的特点,职业则是医生、公交车司机、民警、新闻记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等,群众评委的打分将占总成绩的20%。 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议论。赞成者说,群众评委的出现是现行干部制度框架下的一种民主创新,大量基层代表具有评议权、评价权,增加了干部选拔中的公开度、透明度和民意基础;反对者则认为,这种电视选秀中常见的“大众评审团”式的评价方式,缺少干部选拔中应该具有的专业性、科学性,在信息并不充分、透明的情况下,可能会凭印象取人,而忽略了对其能力、作风、实绩等方面的严格考核。 应该说,在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中将一线群众的评价意见纳入其中,是在彰显“公开”两个字的分量,也是倾听民声、体现民意的积极做法,体现了主导者的良好愿望和初衷。但是,选拔干部不是搞竞选。在公务员体系中,副厅级干部虽然位列高官,但依然是事务和执行层面色彩很重的职位。虽然也会参与决策过程,但其“上情下达”和执行决策却是重任在肩。因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公务员体系中,事务性、公务性官员的选拔、考核、晋升,都有严格的考核标准,更多强调其日常公共事务管理中的工作能力、作风和实绩。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的开放、透明,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因而,对于一些事务性官员而言,形象上可以不英俊漂亮、不讨人喜欢,语言表达能力上也不必有演说家那样的感染力、号召力,但一定要有成熟的行政经验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当然,群众评委通过察言观色,可以对面试者的临场反应、表达能力有所评价,但对其所应具有的日常公共事务中的管理经验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难以评价。社会管理工作远不是普通人想像得那般简单,同时,隔行如隔山,医生、记者、公交车司机等职业人群,对一些专业性、事务性较强的工作领域并不熟悉。比如,此次选拔中就有四川省环保局副局长的职位,而不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就很难作出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出于严肃纪律和保密原则,群众评委对应试者的了解比较有限,难避出现打分不客观的情况。 以前,也有人对选拔干部中存在的“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表示忧虑,引进群众评委的初衷也正是想从某种程度上改变这一状况。“选拔干部,让群众有发言权”的想法固然可贵,但对于有些职务而言,选拔、晋升、考核的严谨、公平和可操作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不过,现实语境下,在干部任用、提拔中能够有群众参与,确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值得重视和探讨。 编辑:宁波 来源:中国青年报(刘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