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特稿
滚动新闻

诺奖新贵赫塔•穆勒短暂的中国缘

2009-10-14 06:25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0月14日报道:罗马尼亚裔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爆冷摘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把国内外国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社都打了个措手不及。提起穆勒,高等院校以及研究机构的德语文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大部分均表示不了解;中国大陆至今也没有穆勒的作品正式译介出版。

但是17年前,这位诺奖新贵却与中国有一段短暂的缘分:她曾于1992年受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邀请短暂访问中国,并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

事情要从1991年说起。戏剧评论家李健鸣在德国偶然读到穆勒的首部散文集《低地》,喜不自胜:“我那时非常兴奋,她的东西很吸引我,语言很有力,表达出了压抑底下爆发出的力量。” 自那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穆勒都被李健鸣挂在嘴边。

1992年,歌德学院北京分院要举行每年一届的翻译比赛,当时还在歌德学院工作的李健鸣便把穆勒推荐给院长阿克曼,并最终选定穆勒的两篇散文作为比赛的翻译原文。当年的翻译比赛吸引了全国高校德语系的青年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加,评出56篇入围作品,并邀请穆勒来到中国参加相关活动。

1993年,部分优秀作品被结集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世界文学》杂志上。李贻琼就是当年的获奖者之一。17年后,她仍然清楚地记得当年参赛翻译的文章。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情绪,她在题目上颇下了工夫,把“小小的乌托邦”(Die kleine Utopie vom Tod)改译为“地下的梦”。

李贻琼说:“穆勒的作品中有一种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要在静思中才能体会到其语言的深意”。正是出于对穆勒的喜爱,李贻琼在从事中德贸易工作之余,一直坚持零散翻译,并于2001年在《译林》杂志上发表了《黑色的大轴》,成为穆勒在中国大陆的首位译者。

可惜的是,李健鸣在1994年接触到穆勒的小说之后,很不喜欢,从此对其没有再关注。李贻琼也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将翻译工作系统展开,但是目前她手头仍然保留着积累下来的穆勒《赤脚的二月》的翻译手稿。

李贻琼表示,今年早些时候,她曾经建议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争取拿到穆勒的版权,但是没想到,穆勒这么快就获奖了。得知其获奖消息的时候李贻琼刚刚从香港回到北京,“虽然不想凑热闹,高兴之余还是有一股冲动,要争取挤出时间翻译更多的穆勒作品,让中国读者能够早日领略到她的魅力。”

目前,国内外国文学译介的“三巨头”,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都表达了引进穆勒的意向。版权购买谈判工作将于10月14日至18日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或其后短期内进行。(中国日报记者  杨光 编辑 张峰)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