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线 > 中国论坛
|
中非合作论坛:深化互利合作,促进友好关系的顺利发展2009-11-06 08:06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英文《中国日报》11月6日言论版文章:近来,在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对非洲造成严重冲击的背景下,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定于2009年11月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届时将出席本次会议开幕式,中非关系因之而再次变得倍受瞩目。 说起此次部长级会议,人们自然回忆起2006年11月初被视为奥运预演,有48个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盛况。正是在那次会上,胡锦涛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到2009年使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规模比2006年增加1倍。 在即将过去的3年里,中国方面认真履行承诺,向非洲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截至2009年9月底,已经完成计划的90%以上,按时兑现承诺完全没有问题。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言必行,行必果”的行事风格。 综观中国扩大对非援助的领域和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中方提供的原款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粮食生产、医疗卫生和疾病防治、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重点帮助非洲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可以说,在援款应用领域的设计上,既根据非洲国家国别的具体需要,同时也是力图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n Development, Nepad)”相对接。 第二,中国政府历来非常重视非洲的能力建设,而能力建设则重点体现在人才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上。在“受其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力求做到可持续发展。三年来,中国政府根据非洲国家的需要,举办近700期官员和技术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以政府中高级官员和中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为主,涵盖经贸、外交、国防、公共行政管理、医疗卫生、农牧渔业、教育、广电、科技、文化、环保、电信、交通、金融、能源等20多个领域,累计共为非洲强化培养15000名各类人才。自20世纪60年代向非洲国家派出医疗队以来,中国的医生除了展开巡回医疗,治病救人外,还肩负为当地培养医疗人才的角色。 第三,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以人为本,关注非洲国家的民生与福祉。在扩大援助的诸多领域中,中国对非洲农业和公共卫生事业领域的投资被置于了优先考虑的地位。其中,向非洲国家派遣了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助30所医院,并提供3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帮助非洲防治疟疾,用于提供青蒿素药品及设立抗疟中心。自2006年以来,中国又向非洲派遣了42支医疗队。医院和医疗队覆盖城乡两地,极大地缓解了受援国缺医少药状况。此外,中方还应非方要求,援助126所农村学校,得到受援国政府的肯定和赞扬。 事实上,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一路走来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出现过一些摩擦。然而这些摩擦固然有待于双方的进一步沟通,加以解决,但是也与西方有关“中国在非洲搞殖民主义”的聒噪不无关联,且随着中非关系的不断深化,西方对我指责也在不断升级。西方一些知名学者或政要通过杯葛“中国是非洲的新殖民大国”,试图对中非关系做出某种道德评判,意在给顺利发展的中非关系设置“斯诺克”,使中非友好关系止步不前。 笔者认为,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学者需要积极应对,深入分析这种指责的危害性,消除杂音与障碍,以为中非关系的深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惟有如此,我们就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此种言论展开双重反击,使谣言止于智者。西方媒体的炒作纯粹是一种“酸葡萄”心态的表现。事实上,正是西方近代以来在非洲的殖民活动,导致了多数非洲国家的落后状况。独立后,非洲国家单一而脆弱的经济在在缺乏公正的国际经济体系中更是显得不堪一击。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在全球化的今天,除了加强南北对话,不断扩大包括与中国在内的南南合作,无疑也是非洲国家获得话语权的重要选择。正如世人所看到的,3年来,中非间的经济合作绝不仅限于资源领域。中国更多是关注于非洲国家的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而这正是非洲国家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在强调涉非中资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主张利用中国的资本、技术和中国的市场,提升非洲国家的产业结构,并促进非洲当地就业水平的提高。 论坛的作用在于研究和分析彼此间存在的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作为“好朋友、好伙伴和好兄弟”,只要中国与非洲国家间更多地关注对方的利益所在,定能在政治上不断加强互信,在经济上合作共赢,在文化上实现互鉴,从而使双边关系在深度和广度上在新时期有新的进展。(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刘乃亚 编辑 裴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