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拉动内需的措施,来保障国内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受此利好提振,A股市场也展开了一轮震荡回升的反弹走势。但近段时间,外围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形势持续恶化,投资者对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资本市场建设的倍加关注,关注度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再度升温。
3月5日,《09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出炉,其中涉及资本市场的部分有三句话:“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和前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资本市场提法有所不同的是,今年重点强调了“改革”,而前两年则更多强调“发展”。
综合A股市场各方面情况来看,投资者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市场基础建设的完善与创新方面,包括新股发行制度、大小非解禁、股指期货、创业板等问题。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代表、委员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与投资者关心的热点话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自己对资本市场的观点与看法。中国经济网记者以四大焦点话题为线索做了如下整理,供读者参考。
焦点话题一:今年是否推出创业板
已经酝酿了11年的创业板,有望在今年5月份推出,此前一度成为市场共识。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继续提出尽早推出创业板的议案。在机构近期的策略报告中,也普遍预期创业板最有望在两会后率先推出。然而,目前全球经济形势尚未明朗,A股市场的投资者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今年是否应该推出创业板,什么时候适合推出创业板,这让市场内外牵肠挂肚。
3月7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创业板将被暂时搁置。他表示,多层次市场建设这些年一直都在积极推进,总理在去年的报告中已经讲到这个创业板,不一定每次报告里都要讲。
无独有偶,证监会副主席桂敏杰3月7日在列席民建小组会议时发言也称,推出创业板是符合培养创新型企业、增长型企业需求的,同时也是应对金融危机、经济通胀需要的,创业板的推出并没有搁置。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证券交易所理事长陈东征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应该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让中小企业的发展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这可以起到示范效应,也可以撬动民间投资,使更多资金流入中小企业。
在创业板的风险问题上,陈东征认为,创业板市场是一个高风险市场,证监会或将通过一些制度设计来防范风险,比如设置投资者门槛,希望投资者能够理解。同时,他也表示,创业板推出后,首批上市的企业数量不会低于八家。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也表示,如果创业版能够适时推出,可以起到“一举三得”的作用。第一,是可以帮助科技创新兴企业尽早做大;第二,可以为中小企业融资打开渠道;第三,扩大了投资规模,扩大了内需,而且这个投资的含金量是很高的。现在中国人不是没有钱,而是不知道如何投资才能做得最好,如何找到好的投资方向。
焦点话题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与IPO重启
自去年9月16日华昌化工发行新股后,A股市场上新股发行工作已停滞了5个月有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困难之时,正需要股市充分发挥融资功能,以帮助国内公司渡过难关。但在目前股民信心稍有好转,广为诟病的发行制度尚未改革之时,贸然重启IPO,将有可能使监管层费劲心思的维稳成果付之东流。
证监会主席尚福林5日说,暂停IPO主要是因为市场整体情况不太好,市场本身对于新股上市就有很强的约束,并表示正在积极研究新股发行制度。何时重启IPO要等到市场条件成熟和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后,看市场情况再定。此外,他还透露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能够形成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二是能够进一步体现市场公平;三是防止二级市场过度炒作。
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6日表示,资本市场基本功能之一就是要直接融资,好比一个人只要身体健康,就应该工作。但如果不太健康,比如感冒、发烧了,就要休息几天,前一阶段时间,IPO没有启动就像一个人得病感冒一样。所以IPO的启动是势在必行的,但启动时机要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新股发行制度联系在一起考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认为,应该先完善发行体制,再适时启动IPO。新股发行制度要考虑三方面,一是股票定价进一步市场化;二是强化买方的约束力;三是在风险明晰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利益,尤其是小投资人的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也认为,建立更为市场化的新股发行制度,成为当务之急。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定价机制进一步市场化。定价机制是新股发行制度的核心;第二,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建立更为市场化的新股发行供给机制;第三,在新股发行的具体环节上进行市场化改革,赋予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更多的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