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改变了震区人的观念
防灾减灾教育受到空前重视
11日上午,一场防灾减灾宣传体验活动在成都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举行,园区内数千名年轻人参加。他们对逃生情景演练和现场急救演示充满好奇。
从5月初开始,四川省红十字会已经举办了至少4场类似活动,目的是利用防灾减灾周向公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5月9日,团四川省委在全省启动了防灾减灾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活动的一部分,中国(四川)高校传媒联盟在11所高校开展应急避险和防灾减灾知识巡展。
包括现场应急救护在内,防灾减灾知识在公众当中的普及程度不高,令四川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感到担忧。
不过,四川省红十字会卫生救护培训办公室主任刘学超发现,“5·12”地震后,包括现场急救在内的防灾减灾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很多人意识到其重要性后,主动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
地震中的安全疏散与平时教育分不开
5月7日下午,四川省中小学校防灾减灾教育活动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启动,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给参会者播放了“5·12”地震时该校的一段实况录像。视频由学校安保系统的32个摄像头拍摄,全为真实场景。
记者看到,随着地震波的侵袭,摄像头拍摄的画面不断晃动。一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指挥下,跑出教室,纷纷钻进教学楼前的乒乓球台下。
过了一会儿,晃动减缓,老师们继续组织疏散,孩子们钻出乒乓球台,由老师带队绕过教学楼侧面的小道,往更宽阔的安全地带跑去。不一会儿,一年级两个班的师生全部安全撤离。此时,摄像头还在晃动,说明地震还没结束。
整个过程紧张而有序,没有一个孩子摔倒。
地震后,这段长达20分钟的无声视频曾广泛流传,最近又被成都音像出版社出版,成为防灾减灾教育的范本。
校长刘娟说,地震中全校师生能安全、迅速疏散,与平时的安全教育和训练是分不开的。
有了“5·12”地震的实战经历,防灾减灾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副校长蔚倩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学校自主研发出“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把过去纳入“品德与生活”课的防灾减灾知识单列为校本课程,安排了专门的学时,体现了学校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高度重视。
“生命安全教育”课的效果非常明显,5月7日的结绳演练就是一例。
演练中,3至6年级全体同学在4分钟内全部结绳完毕。大队辅导员说:“孩子们,本学期你们刚开始结绳的时候,10分钟还结不到一半,现在你们用4分钟就全部完成,你们是最棒的。”
结绳是一项重要的逃生工具。人员被困楼上时,可以通过结好的长绳速降到一楼逃生。成都师范附属小学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条结实的短绳,平时放在教室,遇到突发事件,全班同学的绳子就能迅速结成长绳用于逃生。
在自救与救护演练环节,记者看到,一个模拟“左手臂骨折”的女生,用课本包在“受伤的手臂”上,接着用嘴咬住红领巾的一头,右手拉着红领巾的另一头,缠绕在手臂上,打个结,“骨折”的左手臂就固定住了。
去年地震至今,什地学校举行了3次逃生演练
这种改观不仅发生在经济基础较好的成都主城区,在四川农村地震灾区,许多学校也意识到了防灾减灾培训的重要性。
5月8日,绵竹市什地学校校长张宗喜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地震前,学校的安全教育比较零散,主要涉及常见的交通安全、饮食卫生等方面,而且大多是在全校集会等场合讲,没有演练。至于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应该怎么办,学校没有专门传授这些知识。
地震后,在江苏省的援建下,学校新修了教学楼,按照8度抗震设防标准建设,已于近日竣工。张宗喜说,学校的防灾减灾教育也上了台阶:安全教育课作为地方课程列入课表,老师讲授安全教育课的工作量,与上语文课、数学课没有区别,平等对待。
五年级3班的语文老师赵兰兼任该班安全教育课。每周四上午第四节课,她会带着自己从网上搜集整理的知识,教学生怎样保证板房区防火安全、教学楼疏散注意要点等等。
去年地震至今,学校已经举行了3次逃生演练。通过这样的演练,孩子们对逃生路线一清二楚。
什邡市师古镇云西中学在逃生演习时,格外注重女生的训练。去年地震发生时,许多女生乱作一团。男生则很沉着,他们搀扶女生下楼。有的女生吓得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男生就把她们抱下楼去。
注意到这个现象后,学校有针对性地在女生宿舍组织了演练,训练女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她们熟悉突发事件中的逃生路线。
演练中,有地震警报,有模拟伤员,有针对头部伤、脚伤、手骨折等多种伤情的应急救治。高二女生汪洋就是在演练中学会如何包扎和止血的。
如今,汪洋正在当地板房区当志愿者,她在打扫卫生、照顾老人的同时,也把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教给板房区的居民。
“花点钱学习,关键时刻能捡条人命”
有一种变化让刘学超感到欣慰。2004年刚从事卫生救护培训时,他深感人们的意识不到位。
“红十字会开展的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利用两天时间为学员提供小到止血包扎,大到心肺复苏等各种项目培训,收费只有104元。但很多人一谈到钱就不想学了,认为碰到意外伤害的几率很小,存在侥幸心理。”
“其实不然。”刘学超举例说,“如果遇到大出血,只要4至6分钟,人体失血量就会超过1/5,此时会有生命危险。如果你懂得如何掐住动脉、如何止血,失血量就会减少,就能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
“花点钱学习,关键时刻能捡条人命,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去做呢?”
所幸的是,地震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去年地震后,许多灾区年轻人主动到四川省红十字会报名参加应急救护培训。
据四川省红十字会的统计,目前四川全省有30多万人接受过专业的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占四川总人口的0.3%多。震后人们观念的变化,激发了有关人士的工作热情。四川省红十字会已经定下目标,力争明年底把这个比例提高到1%,也就是要新培训40多万人。
编辑:邓京荆 来源:中国青年报 (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王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