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经济强国
滚动新闻

服装变迁60年:从“老粗布”到“个性斑斓”

2009-08-13 17:28

由色彩斑斓、个性彰显的当下溯流而上,回望那曾经走过的“蓝海洋”“军装绿”,犹如展开一幅宽阔的历史画卷。服装,作为一种群体性记忆,尽管只是一个表象符号,却以非文本的形式记录新中国60年,人们的生活以加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物用到审美:服装的价值转换

新中国成立初期,甚至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大街小巷,人们的穿着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单调的黑、白、灰。而如今,不仅仅青年人,就连七八十岁的老人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都不再为奇。

济南市英雄山脚下,记者遇到了几位正在乘凉的老人,这些老人虽然都七八十岁,然而穿着鲜亮的蓝色、紫色、黑白小碎花的衬衫、深蓝色的裙子。“我们年轻时根本没有裙子,用自己织的老粗布做衣服,夏天穿着粗布做的衣服一点儿也不凉快。”一位原来在济南市园林局做过保树工作的老人说,那时候自己纺线织布用来做衣服,还用手搓麻绳,纳鞋底做布鞋。“衣服哪有什么样式,扯块布钉上两个扣子就穿在身上了。”

家住济南舜玉小区的侯映棠今年64岁。她说,十八九岁以前,一直穿老粗布衣服,“自己织出布来,泡在水里,抓上把靛青粉染色,浅蓝的做上衣,深蓝的做裤子,一年到头就这么穿。直到18岁开始当赤脚医生,才有了一条蓝色印花裤子、一件粉红上衣,宝贝得不得了,平时舍不得穿。”

上个世纪60年代,从穿着、发型到生活方式,中国受到苏联的影响很大。“那时候,有的时髦女性开始穿百褶裙,不过为数非常少。男士多数穿中山装。那时大家吃饭要紧,很少有人想着要穿好看的。”济南市园林局的这位退休老人说。

改革开放初期,服装设计进入人们的生活,服装由裁缝的单件制作或小作坊加工转变为工厂成衣化批量生产,面料也由粗棉布转为化纤等材料,但样式相对还非常单调。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吕学海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把服装教育纳入了高等教育,一些艺术界人士开始介入服装设计教育,他们把想法充分渗透进了服装的色彩、造型和款式中。随着人们对服饰的多元化追求,衣服不仅仅具有艺术性,也逐渐具有科技含量。随后,厂家把新工艺应用到服装生产中,将艺术与科学结合,人们也赋予服装更多的情感诉求。如今,服装已经从简单的具有物用价值的物品上升为人们追求审美的符号,流行节奏越来越快。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