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闻标签: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 > 环境保护
滚动新闻

人畜饮水困难 北方大旱背后的思考(图)

2009-06-01 15:54

人畜饮水困难 北方大旱背后的思考(图)

人畜饮水困难 北方大旱背后的思考(慧聪水工业网配图)

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超过3亿亩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消息:2009年2月初,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见的干旱灾害席卷了近半个中国,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遭受了数十年未遇的严重干旱。在这场干旱中,相继有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程度不同的干旱灾害。其中,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以及江苏和安徽8个省的干旱灾害最为严重。

这场干旱灾害主要表现为众多冬小麦受旱和大量人畜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据统计,旱情最为严重的2月7日前后,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超过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1.53亿亩,重旱4996万亩,干枯394万亩;全国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临时饮水困难。旱灾严重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等8省冬小麦区受旱面积总计1.52亿亩,占全国作物受旱面积的95%。

发生严重干旱灾害的北方8个省份为我国冬小麦的主产区,每年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50%以上。2月初正值旱区冬小麦返青或邻近返青期,冬小麦严重受旱将会对其产量造成严重影响,严重的干旱灾害直接威胁着我国夏粮生产安全,同时大量居民的饮水安全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干旱形势十分严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根据旱情的发展变化,先后于1月20日、2月4日和2月5日适时启动了国家III级、II级和最高级别的I级抗旱应急响应。一场大范围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有的抗旱保苗和保人畜饮水为主的抗旱行动在旱区相继展开。通过广大旱区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以及2月中下旬出现在广大北方地区的几次降水加之人工增雨作业的努力,截止到2月下旬,许多北方严重受旱区的旱情已有所缓解,抗旱减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自然因素是旱灾的主要原因

2009年初我国多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同时遭遇大规模的干旱有着大的区域背景。亚洲地区,包括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的越南、缅甸等地,从2008年11月、12月开始均降水较少,都属于比较干旱的地区。这是由于来自于南海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以及从印度洋、孟加拉湾过来的水汽输送比较弱,造成了中南半岛、印度次大陆出现比较严重的少雨和干旱情况。而相反,在西半球、北美等地暴风雨则比较强。

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黄淮、西北、江淮等地,引起这场严重干旱灾害的原因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防旱抗旱减灾技术水平与措施等讲,自然方面的要素是导致这场严重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

从自然的角度讲,自2008年10月份至2009年2月初,大多数发生严重干旱灾害的省份长达100余天没有一场有效降水发生,而且这期间累计降水量严重偏少。如山西中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中部、山东西部、安徽西北部等地降水量较多年平均偏少8成以上。如此大范围、同时如此长时间的降水异常偏少确实比较罕见,这是大气环流异常所导致的,也是这场严重干旱灾害的自然原因。

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干旱灾害较为严重的8个省份是我国的冬小麦主产区,是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农业是在自然条件下的生产过程,干旱灾害脆弱性最强,尤其是雨养农业区,如山西省受干旱灾害影响的冬小麦的面积,接近60%属于雨养农业区。而灌溉农业区冬小麦遭受干旱灾害也是有原因的,调研表明,众多灌溉农业区冬小麦在这场干旱灾害中未能幸免的主要原因在于,冬小麦未施行冬前灌溉。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中国在线: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中国在线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663、8488356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