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澳大利亚悉尼,中国郑州歌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在国家剧场演出。人民图片
江忆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认识话语权就不能回避软实力概念。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但软实力概念本身的理论化程度有待提高。约瑟夫·奈(因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而闻名)是我在哈佛的同事,他尚未对软实力这一概念背后的理论化内容有过深层次的挖掘。比如,如果一个国家从另一个国家引进快餐文化或者其他一些文化产品,那么这是否对该国对另外一国的态度会产生影响?亦即什么样的理论可以将麦当劳和中国的外交政策联系起来。我能想象出的模式也许是,一国之中熟识另一国文化的民众或许会对该国产生某种喜好或者认同感;但这只是我的一种想象,缺乏理论化注脚。其次,我认为在探讨软实力时,我们并没有采用固定样本追踪法来跟踪同一批人,来研究在公共外交行为或软实力的实施逐步消退后,是否还会对他们的看法产生影响。相关研究是非常匮乏的。在我看来,软实力的概念更多具有“新瓶装旧酒”色彩。所谓“旧酒”就是以前我们说的外交影响力。
软实力是否具有非胁迫性?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区别在于软实力没有胁迫性。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软实力本身具有不少胁迫性特征。当然,这种胁迫可能也是软性的,比如它会让你觉得做某事很羞耻,而如果没有对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你不会产生这种羞耻感。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软实力的概念进行批判,比如所谓的代表性权力。拥有软实力就意味着获取了话语权,而这种话语权使得其他的表述和看法失去了合法性。从这一角度来说,软实力就具有了胁迫性。此外,话语权还意味着对议题的设置,这种权力具有排他性,因此也具有胁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