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估量越充分取胜把握越大
莱茵河,欧洲重要国际河流与“黄金水道”,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其科学的水资源开发、合理的环保措施、绮丽的风光带建设及先进的综合管理理念都堪称世界典范。然而,这一切,是沿河两岸近200年强力打造和开发的结果。200年历史沉淀,那是多少智慧、财富和汗水的积累。
湘江,要在其百年创伤未愈、3年治理初见成效之后的10年、甚至“十二五”期间打造成“东方莱茵河”,其难度可想而知。
在对难度的认识上,徐湘平和陈晓红显得尤为冷静。他们认为:
从治理保护的角度而言,对全面治理、长期保护、人人保护的认识亟待提高;全流域治理的联动合力尚未完全形成;历史污染遗留问题的整理任务还相当繁重;流域水体水质、土壤环境、大气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等提升艰难;两岸人民群众的宜居生存、生活和生产环境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从开发建设上看,流域的防洪抗旱设施建设、水运交通体系建设、沿江风光带建设和两岸以新型产业为支柱的生态经济带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
而且,这其中似乎还有一个两难的选题。以牺牲水质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早已被历史证明是不可取的,而单纯追求保护环境放弃发展机遇也必定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既要充分保护湘江,又要合理开发利用,难,不言而喻。把难度估量得越充分,调查得越仔细,研究得越透彻,取胜的把握才越大。
适宜的温度,是旺盛生机的基本条件。
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东方莱茵河”的打造,就目前而言,有的地方热情很高,有的地方被动加热,也有的地方仅仅预热,甚至还在冬眠。
日照弥漫,暖风频吹,是升温的必然条件。对打造“东方莱茵河”的热情不高,最根本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这个“日照”,就是科学发展观;这个“暖风”,就是富民强省的大势,就是“四化两型”的强流,就是湘江治理发展的重大意义。戴军勇把对湘江治理和科学发展的意义归纳为:打造“东方莱茵河”,从经济上讲,为了物流繁荣,为了防洪抗灾,为了旅游消费;从社会上讲,为了城市美观,为了农村清洁,为了交通便捷;从民生上讲,为了安全饮水,为了观光休闲,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不断加大宣传声势,营造舆论氛围,认识就起来了。
情感是升温的重要元素。王群谈道:把湘江真正视为母亲河,持一种敬仰,怀一份感恩,以回报养育的深情去对待,带着造福百姓、改善民生的仁爱,带着为子孙留下一江碧水、还原美好生态的挚爱去对待,热情就起来了。
构筑高度,拓宽广度,体现世界水准
高度决定视野。陈晓红、朱翔、杨朝晖3位专家一致认为,打造“东方莱茵河”,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3个高度不可或缺。
全球的高度。湘江既是湖湘儿女的母亲河,也是国家的经济运行动脉和形象展示区域之一。提高湖南的国际声誉,展示国家的美好形象,我们必须建设好湘江生态经济带,把湘江打造成一条清洁之河、富庶之河、文明之河。
历史的高度。今天在湘江流域留下的每一笔,都要永不落后,成为历史的经典和文化遗产。几百年后,甚至更久远的将来,我们的子孙看橘子洲头,游湘江两岸,赏湖光山色,依然能为我们今天的作为引以为豪。
目标高度。世界上有名的河流很多,周强书记为什么提出打造“东方莱茵河”而不是其它河?就是因为莱茵河是全球内陆河流治理发展的经典之作。所以,每一项工程,每一个实践步骤,都要按照世界典范的标准去打造。
湘江流域占全省面积的40.3%,沿途接纳大小支流2157条,流域人口占全省近60%,GDP占全省近76%。因此,从份额上讲,本身就有相当的广度。打造“东方莱茵河”,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就是要把全流域作为一个整体来构造。《湖南湘江流域科学发展总体规划》上有一个勾勒,即充分利用湘江流域江河水系、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城镇体系、交通网络和山林田园,构筑“山水田园系统,城乡功能一体”的良好人居环境,形成湘江流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湘江生态经济带,沿岸5个都市区和六大主要支流的生态廊道。这个勾勒,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
按徐湘平的说法,这个广度,也有三层含义。从区域上讲,是干支流全区域。从内容上讲,是要在沿江两岸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市化。从力量上讲,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城市与农村联动,企业与社区同治,个人与集体共担,形成人人自觉、人人负责、人人监督的良性互动局面。达到这样的广度,展示的是水、陆、空立体生态环境优美和经济、社会效益双赢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