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这个假期,帮孩子长大

2012-02-10 07:58:45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尊重传统,感受文化——

为孩子的心灵系上“中国结”

【聚焦】这个寒假,山东省蓬莱市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们被要求完成一项特殊的寒假作业——“传统节日大搜索”。老师要求同学们通过拍照、录制DV、动手制作、画画、写字、资料查阅等多种方式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诗词谚语、美食、民俗等,在实践中走近传统节日,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开学后,孩子们将自己担任“主编”,把所有搜集的资料汇集成册,“出版”自己的书籍,学校还将在全校范围内组织“编书”作品展,提供平台展示孩子们的实践成果。

如今,很多人抱怨,现在的孩子只爱过“洋节”,不爱过传统节日。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除了春节、元宵、中秋还了解一些之外,其他的传统节日都知之甚少。

对于这样的现状,很多老师和家长感到无奈,也有教育专家指出,“如今,连成年人都感到‘年味儿’淡了,我们又怎能怪孩子们不爱过传统节日呢?”还有评论指出,如果那些用民俗的方式承载的养心、养身、养精神、养气节、养理想、养德性的文化用意,都被淹没、扭曲甚至丢弃,原本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失去了文化内涵,公众的参与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淡,出现“传统节日不如西方节日好玩”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中国人不爱过春节了,这种说法显然不能成立。上千条空中航线、9万多公里铁路、近400万公里公路,40天的时间,亿万民众辗转于各种交通工具,只为了回家过个年。这些数字折射出“回家团圆”依然是春节的主题。与此同时,放鞭炮、贴春联、挂福字、吃年饭等传承数千年的春节习俗依然是每年的“必修课”。显然,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未消退。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春节的人文内涵正受到现代文明的严重冲击。春联照贴,可自家动手写的少了;福字照挂,但自己动手剪的少了。

有专家为此指出,当节日仅仅沦落为“放假的日子”,而少了文化的内涵,那么,节日就失去了其本原的意义。对于儿童来说,在传统节日中,要感受的不仅仅是快乐、放松,还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珍视。

为此,北京市不少中小学发出倡议:寒假期间,父母带孩子至少逛一次庙会,感受民俗、感受传统文化。很多家长对此表示支持。孩子就读于清华附小的佟先生表示:“让我们的孩子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文化,需要从细节做起,需要从家庭乃至全社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尊重传统文化的氛围开始。”

内嵌于节日中的文化传统,就像一颗颗明珠,照耀今天也照耀着未来追求幸福进步的文明发展之路。有专家指出,让节日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孩子爱上节日传统文化,应该依据各个节日的特色,去粗取精,突出文明、进步的精神内核。譬如春节所传递的辞旧迎新的积极人生观;守岁拜年所蕴涵的孝敬、和谐文化;清明节所传扬的缅怀历史、怀念祖先、故友的追思文化等。

还有家长建议,如今的孩子面对的文化形式多样,信息庞杂,要吸引他们,还应该不断充实、丰富传统的节日文化表现方式,使之既有文化内涵,又让年轻人喜闻乐见。如此,才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压胜钱 压岁钱 孩子的成长 孝道 必修课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精彩热图

行为艺术用狗链牵男子爬行

老照片揭清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