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复兴关键时刻:“大国”走向“强国”

2012-02-28 12:36:39 来源:瞭望新周刊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美国秩序”的逻辑

2009年5月9日,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十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

奥巴马此言后的注解是,不到全球5%的美国人口,消耗着全球20%的能源、16%的淡水、15%的木材,同时排放10%的垃圾和25%的二氧化碳。奥巴马的潜台词非常明确,美国将会千方百计运用各种手段维持乃至扩大这个比例。也因此,罗伯特·卡根这位同时受到美国两党领袖青睐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学者,对中国的未来不以为然。

在那篇《为什么世界需要美国》的文章中,他的分析是,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但距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还有非常大的距离,“中国庞大的经济总量是庞大的人口所创造,在人均方面仍然属于比较贫穷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都超过4万美元,而中国只有4000多美元,与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和伯利兹大致相同。即使根据乐观估计,中国2030年人均GDP也只能达到美国的一半,也就是斯洛文尼亚和希腊现在的水平。”

“过去我们总讲‘地缘’,现在应该加上‘货币’、‘信息’、‘军事’和‘资源’。可以说,‘地缘’、‘货币’、‘信息’、‘军事’这前四种都是手段,最终是为掠夺和占有资源服务的。”李慎明告诉本刊记者,现在看来,只有这五种因素相加,似乎才可以解释现在世界上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

他的判断是,由于新一轮金融危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存在的进一步激化,在今后一些年内,各种国际力量特别是世界上一些大国和强国,将会围绕金融、能源、粮食、主权等根本性问题,既有多样的合作与竞争,更有着激烈的博弈和较量,“其手法和手段将是多种多样甚至是十分残酷的。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经济危机发展的结果必然是政治危机。”

2011年11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澳大利亚议会的讲话中明确表示:“作为美国总统,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性决定:美国作为一个太平洋国家,将通过维护核心原则及与盟国和伙伴的紧密合作,为亚太地区的发展和未来发挥更重要且长期的作用我的国家安全团队将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和任务视为重中之重。”

几乎同时,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撰写了题为《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的文章,“从印度洋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太平洋的海上狭长地带包括了世界最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途径”,“全球一半商品都要经此运输的南中国海”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焦点之一。为此,“美国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和泰国等5个主要区域伙伴签署的结盟协议构建起美国在亚太的战略转变的未来”,印度将是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南方轴心和亚洲中心的结合”。

由于天文数字般的金融衍生品在今后一些年内将要破灭,全球GDP将必须回归以实物经济为主。从这一视角出发,美国推行“重返亚太战略”也就顺理成章。前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研究员、美国战略学家托马斯·巴奈特曾说,“美国用美元这种‘小纸片’换取亚洲的巨量产品,这当然不公平。所以,美国在美元之外提供了真正的有用之物,这就是太平洋舰队。”

极力维护“美国利益优先”的罗伯特·卡根,在其新著《危险国家》一书中坦然承认,美国历史上就是一个危险的国家,扩张成性,“今天,当大多数的美国人了解到,世界视美国甚至幼年时的美国为一个非常危险的国家,将会感到惊讶在南美大陆、西半球和欧洲的人民和国家出于多种原因认为美国是危险的。首先是美国人侵略成性,对领土和占统治地位的追求欲壑难填。”

然而,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逻辑在道义上难以成立。“今天的主要势力,美国和欧洲,尤其缺乏关于未来的创见,它们试图维持已经不再现实的想法,缺乏理性精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赵汀阳否定了“美国利益优先”的逻辑,“美欧试图维持肥水如百川入海似的流向美欧的世界秩序,以便维持高消费高福利的奢华社会。这种单边主义思维是非理性的和无效的,它无法超越的难题是:他人不同意。这是最朴素的事实。”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大国 强国 资源节约型社会 iPad 大国地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香港海洋公园大熊猫馆开放

网上雷锋热频出新花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