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电影票养活N个"妈" 电影票降价动了谁的奶酪

2012-03-12 22:28:49 来源:羊城晚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电影票降价难在何处?

不过有意思的是,张艺谋和冯小刚作为电影制片方的代表,无疑是电影票价直接关联方之一,在两会上却公开表态“支持电影票降价”。张艺谋甚至表示,国内电影票价“一张20元左右差不多”,这又是何原因?

对此,有不愿透露身份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张艺谋和冯小刚支持电影票降价更多还是从文化层面出发,况且“支持电影票降价并不代表他们愿意减少自己的收益”。

事实上,《金陵十三钗》制片方顶着压力也要争取更高的分账比例,已充分表明了张艺谋捍卫自身利益的立场。冯小刚也对此作出声援,表示目前国内制片方和院线分账方式不合理,制片方承担了最大风险却只分小头。

“说白了,大家最纠结的在于,如果电影票降价了,所减少的直接收益应该由谁来承担。”上述人士一语道出其中奥妙。他表示,院线和制片方的关系好比卖场和厂家的关系,现实中渠道有着更多话语权。除非像张艺谋、冯小刚等“腕级”导演,或是《阿凡达》、《变形金刚》这样的进口大片,否则以目前国产片的普遍制作水准,有多少制片方敢跟院线叫板?

从目前的利益格局来看,院线和影院无疑最不希望电影票降价。根据去年出台的《电影票房分账指导意见》要求,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不能超过50%。如果电影票再降价,那么院线的盈利空间可谓两头受压。

影视业并不差钱

记者统计发现,在今年2月份公示上市环保核查报告的影视公司就有小马奔腾、中国电影、青雨影视和长城影视四家。再加上2月9日登录创业板的华录百纳,2月14日在港交所上市的海润影视,2012年可谓中国影视企业的“上市年”。

有分析数据指出,预计未来3年内,中国上市影视公司将超过20家。

事实上,近年来资本市场对包括影视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一直表现出高度关注。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新募集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基金数量超过十余只。

截至2011年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基金数量已超过100余只,已经披露募集资金总量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加上股市低迷,许多热钱急于寻找新出路。而国内的热钱转移到影视产业上。

由此看来,影视行业似乎并不差钱,却为何出现扎堆上市的局面?对此,有影视产业分析师指出,去年国内电视剧产量1万多集,远远超出美国年产3000集电视剧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其中却有大概75%亏损,有10%左右几乎不盈利,可以说八成投资都没有着落,因此部分影视公司急欲上市圈钱。

“现实情况是,影视行业资金充裕,但优秀的创作人才却奇缺无比。”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影视行业就无法摆脱虚假繁荣的现状。

■ 新闻链接

中国电影票价到底有多贵?

中国一张票价占到人均月收入的1/57,这一比例是美国的8.5倍,法国的7.2倍

如今对于国人来说,看电影太贵已经是集体共识。据艺恩《2010-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法国5国的平均票价相比,尽管中国的平均票价在5国之中最低,但若考虑到收入水平,以平均票价占人均月收入的比例衡量,中国的票价却是5国之中最贵的。

据统计,中国一张票价占到人均月收入的1/57,这一比例是美国的8.5倍,法国的7.2倍。

冯小刚也曾经在微博中表示:“2011年三季度美国平均电影票价为7.94美元,创下了历史新低,相当于人民币50元,而中国每张票80元。”(记者黄海云)

国内电影票房分账大致比例图(备注:如果发行方和制片方为同一公司,则统一收取总票房的39.431%)

发行方分成4.585%

院线分成4.585%

营业税3.3%

电影基金5%

制片方34.846%

电影院分成47.648%

来源:羊城晚报 编辑:于姝楠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制片方 院线 文化创意产业 票价 冯小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青花瓷龙亮相江西景德镇

明星脸部合成照迷倒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