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改“四条链”织就优质基层医疗服务网
“现在真是方便,离家几步远就有这么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妈妈有病不用再直接去县医院了。”
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永安村朱莲秀的女儿搀扶着母亲走进输液室后对记者说,她77岁的母亲患有高血压病。以前卫生室条件不好,她都是带妈妈坐40分钟的车直接去县里的医院看病。
朱莲秀的感受源于浙江新一轮医改取得成效。浙江新一轮医改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在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全覆盖的同时,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把医改工作重点放在基层。通过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县乡村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新机制以及强化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基层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使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县乡村人才一体化管理引来大学生“村医”
“2011年8月3日是我人生中值得铭记的日子。”严锦来这位从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社区医学专业毕业的“90后”告诉记者,就在那天下午,在浙江省安吉县卫生院经过一个简短的入村仪式后,她与递铺镇南北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荆有林分别在劳动合同上签字。如今,她已正式成为南北庄社区下属的赤芝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大学生村医。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以前很多地方虽然盖起了明亮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但依然没有合格的医生。基层卫生人才的缺乏成为百姓看病难的主要因素。
2007年,浙江省安吉县卫生局委托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培养首批社区医学3年制定向大专生,这是浙江省首次尝试大学生“村医”培养模式。据了解,安吉县对于毕业后的委培生自录用之日起由县政府给予每月1000元的基本工资,在他们考取执业医师后不仅基本工资逐渐增加,同时享受所在服务站的绩效考核报酬,年底乡政府对于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医按大学生“村官”的标准发放年度奖金。这些政策措施破解了基层招不进来、留不住医生的难题,为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奠定了基础。
“在强基层过程中一定要让浙江每个村都有一个技术比较好的医生,使百姓能够有地方看病,看得好病。”2009年,陈敏尔在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强调。就在这一年,浙江省实施推广大学生村医培养计划,3年定向培养1800名大学生村医。同时,浙江省从长远的发展考虑,探索建立县、乡、村卫生人才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与合作共享的人才管理新机制,实现基层卫生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目标。
据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医改办主任姚作汀介绍,在医改实践中,浙江省桐庐县建立县乡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模式,县乡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在人事关系不变的情况下根据需要可以双向流动;遂昌县建立县乡村卫生人才统筹管理模式,统一招聘、统筹调配使用。这些模式的建立,形成了县乡村医疗卫生的人才链、技术链、信息链以及服务链,尤其是促进了卫生人才在县乡村之间的纵向与横向的流动,为基层医务人员扩展了职业发展空间,稳定和扩大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据了解,3年来,浙江省累计开工建设县级医院71家,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540家,完成新建(改扩建)村级卫生服务机构8115家,全省85%的县建立起“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与此同时,浙江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达2394人,培养培训全科医生3000余人、护士3000余人,3万余人次参加了乡村医生注册培训。目前,浙江省的县乡村人才一体化管理新机制增强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医疗卫生服务圈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县域卫生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城乡医疗服务差距
遂昌县是浙江省一个经济欠发达县,20个乡镇卫生院散落在山峦中。作为浙江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体制改革试点,为了让全县20个乡镇区域内的农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遂昌县2009年12月在县中医院挂牌成立了遂昌县社区卫生总院。各乡镇卫生院不但成为总院的“社区卫生分院”,而且各卫生院的人、财、物全部由总院统筹管理。2010年,遂昌县又建立起以乡镇卫生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以驻村责任医生定时定点定人预约巡诊服务为补充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据中共遂昌县委书记葛学斌介绍,县乡村医疗资源一体化管理以后,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要求和标准被移植到乡镇卫生院,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县级水准的医疗服务。
浙江省副省长陈敏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浙江省是经济发达地区,但城乡二元体制所形成的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县级以上医院的现象,导致了基层百姓的看病难。因此,在新一轮医改中,浙江省在强基层的同时,探索建立县乡村医疗机构统筹管理新体制。通过县乡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改革、乡镇与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以及县乡医疗服务共性技术资源整合配置改革,实现了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大院带县院、县院带乡镇、乡镇带村室”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了县级医院人才、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质资源的下沉和输出,缓解了基层缺人才与技术的困境,带来了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双提升。目前,浙江省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级卫生室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0%和50%。
陈敏尔说,医改3年来,便利、实惠、优质的效果已显现出来,试点县县域内就诊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70%,浙江农村居民直接在乡镇卫生院接受县医院诊疗服务的比例由过去的20%提高到60%以上。
用信息化提升服务能力农民患大病救治不出县
2011年8月的一个下午,仙居县安岭乡表门村45岁的农民尹小华突感胸闷、胸痛。当他赶到离家半里路的安岭乡卫生院后,值班医生立即给他做了心电图检查,随后又将检查结果通过光纤专网传给了县“心电诊断中心”,诊断中心迅速给出报告:急性心肌梗死!很快,卫生院将尹小华及时转送到县医院和台州市医院抢救。尹小华得救了,浙江省覆盖省县乡三级的远程诊疗平台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目前浙江城市化水平突破61%,城乡居民对健康的需求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急需现代技术支撑。”姚作汀告诉记者,在3年医改中,浙江始终将满足农村百姓就医作为重点,将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坚持政府主导、合力建设,3年来通过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改善了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条件。
目前,浙江省卫生信息网络已覆盖全省所有行政村和城市社区,省市县乡四级远程会诊系统涵盖省内16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4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省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参保人员借助这个信息系统实现了就医刷卡实时结报,基本药物综合管理、健康档案、双向转诊以及远程会诊、远程教育等都在信息系统内实现了整合与管理。特别是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等区域医疗共享与协同服务平台的建立,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城市三级医院的各种医学检查服务。
2011年10月份的数据显示,浙江借助信息化手段,专家帮助基层医疗明确诊断的占78%,改进治疗方案的占79%,提出手术建议的占20%,危重患者远程会诊后平均住院费用下降12.5%。信息化建设搭建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农村的有效渠道,解决了边远地区百姓看病不方便、大病患者找专家难的问题。
日前,包括远程医疗网络在内的“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成果在浙江杭州发布,浙江的“智慧医疗”从3年前的设想已变为现实。
点评:城乡差别是目前影响百姓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个瓶颈。浙江在3年医改的实践中,始终把医改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立足省情,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作为基层医改的阶段性目标。3年来,浙江通过优化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医疗服务;创新县乡村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新机制,逐渐解决了基层医疗队伍不稳定的问题;通过强化信息化建设,大大提升了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浙江的医改探索为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卫生医疗人才缺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疗效”很好的良方。(一轩)
来源:中国改革报 编辑:张少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