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居家小事成大麻烦 什么制约了城市便利度

2012-05-31 08:37:08 来源:人民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不仅堵车、居住等大问题令人头疼,甚至步行、修鞋、买菜等小事情也越来越不方便。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张,本应令生活更美好的城市,表现得越来越没有预想的那么完美——

居家小事成大麻烦 什么制约了城市便利度

近日,某市一段两三百米长的路段,由于两侧人行道都停满了汽车,路人经过时都得紧贴着汽车道小心通过。每当有汽车经过,整条路都扬起尘土,路人掩面行走。 人民图片

本版刊出的系列报道“关注生活便利度”,先后聚焦步行难、居家小事成了大麻烦、弱势人群生活不方便等话题,提出“大城市别忽视小事情”、“便利生活,一个都不能少”等观点,在读者中获得广泛认同。今天推出第四篇,从专业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当前城市越建越大、老百姓却觉得生活不太方便的原因,也为这组报道画上一个句号。

城市发展,最终要让城市居民生活得更便利、更舒适。否则,摩天大楼再多、500强总部再集中、道路修得再宽,如果其中占大多数的老百姓感到不方便,甚至觉得不如从前,这样的发展也没有太多意义。我们关注这一话题,希望能在城市迅速长大的今天,客观反映普通居民的声音,为城市建设管理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起到推动作用。

——编 者

1.

规划制约便利

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商业利益和短期政绩,导致城市的服务功能弱化

北京CBD核心区,摩天大楼林立,玻璃幕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但在这里工作的汪小姐却很烦恼:每天上下班时间,没有一个方向不堵车,没有一条地铁不拥挤;高档写字楼看着漂亮,其实却是一个大罐子,没几扇窗户能打开透气;隔着窗户望出去,一片钢筋水泥森林,要寻找绿色只能在办公室养盆花。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期望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简单目标,现代城市生活被赋予的使命越来越多:设施齐备、选择多样、舒适便利!然而,这些并没有得到满足,其中舒适便利尤其欠缺。这是为什么?

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商业利益,导致城市的服务功能弱化,是城市便利度降低的根本原因——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这样认为。他以家庭装修设计类比城市规划,“是以美观为主还是以实用为主,这是装修之前必然要考虑的问题。能够兼而有之最好,但在经济条件并未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势必要二者选其一。城市规划就是放大版的家庭装修,在城市仍在发展尚未定型的时候,过分考虑美观、短期效果,势必中看不中用。”李铁说。

过分追求视觉效果,正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硬伤。许多设计者只考虑建筑本身的美观、新颖、现代,而忽视甚至割裂建筑与周边环境、与使用者的关系,造成实用性差、使用效率低。广州市设计院高级建筑设计师陆勇介绍,一度流行的玻璃幕墙,如今已经被公认为最不节能建筑元素之一,不仅如此,还是城市光污染的主要来源;曾经被认为是繁华标志的纯机动车道,如今被证明是有悖人性化的设计。

事实上,与光鲜亮丽的高楼大厦相比,琐碎繁杂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才是城市生活的主轴。陆勇说,许多欧洲的车站很旧、很不好看,但功能很全、很方便。城市建设和管理以人为本,能够被人方便使用,才是城市的基本功能。“我们一些城市的中心地带,人行道几乎消失了,无论距离远近都得坐车、开车,不但不节能,还加剧道路拥堵。”陆勇说。如今这些过度追求美观的设计,在城市中仍然层出不穷。

陆勇认为,过分追求整体美观,会导致城市设计忽视细节功能,而细节设计往往直接关乎城市建筑设施的便利度。据了解,上海市政府已经出台了《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导则》,其中就详细规定了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的位置、小学及幼儿园周边停车位的安排等等,对市民的方便享用进行了充分考虑。

城市设计者一味追求商业利益,使地价抬高、房价猛涨,进而带动这一区域内服务业的房租、人工等成本提高,也导致城市便利度降低。“因为如果居民收入没有同步提高,他们能够享受到的便利服务就会越来越少。”李铁说。现实生活中,大城市寸土寸金,价格低廉的小店小摊越来越少,让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为修鞋、换拉链这种小事发愁。

地方政府短期的政绩观,无疑又加剧了这种追求视觉效果、商业利益的风潮。李铁指出,一些地方干部都希望在自己任内拿出一两件漂亮的、有收益的工程,“新修一个明亮的大广场,肯定比改造一条背街小巷好看。”

李铁认为,要打破城市越大越不方便的怪圈,必须彻底扭转这种畸形的审美和追逐商业利益、追求短期政绩观的城市设计惯性。

宜居城市(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罗亚蒙也强调,在科学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前瞻性必不可少,城市规划不能“走着瞧”。他说,当前我国城市许多不便利,就是只图眼前好看、前瞻性不够导致,时间久了,既不中看也不中用。比如北京西直门交通枢纽,无论是地上交通线,还是地铁线,无不是近20年来先后叠加设计,地上交通几乎盘成一个中国结形状,被称为“全北京最难走的立交桥”,地下2号、4号、13号线地铁、轻轨交叉换乘,市民出站入站要走很远的路。

2.

管理制约便利

城市人口密度大,不同人群利益诉求不同,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宣布,今年拟在全区17个街道试点错时停车,每个街道将至少设一处错时停车试点区域,预计可为老旧城区居民提供2000至3000个车位,以缓解市民停车难问题。

错时停车,将别人暂时不用的车位,暂时出让给需要的人,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原来自成体系的管理运行系统被打破,服务人群扩大、服务时间变长、服务形式多样化,势必需要重构管理、扩充人员甚至增添设备。谁来投入、如何开放、如何收费、如何降低运行风险、如何规避矛盾?所有这些,都直指一个问题:管理能力和水平。

如果说城市规划主要考虑足够的空间支持、合理的空间布局,那么城市管理则主要考虑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罗亚蒙指出。

“从简单、粗放的管理向多元化、精细化管理过度,应该是提高城市生活便利度的必由之路。”李铁说。

一度,在追求美观的大背景下,漂亮整洁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单一标准,但这既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也不适应市民对便利度的要求。李铁认为,城市是多元并存的综合体,城市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发展中还是成熟后,城市都不应该是一个整齐划一的面貌。整齐划一,会使管理变得简单,但生活便利度会大打折扣。

城市里有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就有纷繁复杂的需求,需要精细化的管理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将其实现。“尤其是当前城市规模空前扩张,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诉求空前庞杂,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不可缺少。”李铁说。

精细化的管理,首先体现为科学管理。罗亚蒙说,管理科学、公共设施运行等都已经是一门门独立的学科,科学的城市管理不应当再是“拍脑门”、“看心情”的管理,也不应是“怕麻烦”、“图简单”的管理,而应当充分尊重科学规律,在事前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论证,然后合理制定管理模式和手段。例如欧美城市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的一些城市,特别注重垃圾的分类及其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以及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后再生水利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垃圾堆放填埋、污水直排等城市运行的简单模式,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精细化管理,也应当体现在对城市各方的便利诉求的充分考量和尊重上。城市既要有高档商场、酒店满足财富阶层的消费需要,也要有街边小店满足中低收入群众的生存需要。城市公共服务在充分、优先满足大众普遍需求的同时,也要尽量满足各类特殊“小众”人群的特殊需求,如残疾人等。“只有城市公共空间分配更加合理、城市公共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城市才会更加宜居。”罗亚蒙说。

精细化管理,还应当体现在创新上。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老的矛盾不可能朝夕化解,新的社会诉求层出不穷,城市管理手段不能一成不变,而应当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许多专家认为,随着城市越变越大,一些管理者在遇到管理难题时,会认为某个问题是无法破解的“绝对矛盾”。其实,许多看似无解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缓解甚至彻底解决。例如,香港作为弹丸之地,其汽车保有量与北京大体相同,都是400多万辆,但由于管理得法停车并不那么难,其方法之一就是实行政府物业停车场对外开放。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张家界天门山天梯速降赛落幕

图片精选:80岁老人穿军装跳水军舞

北京:探访社区青少年足球对抗赛

北京迎来持续高温天气

精彩热图

湖南新宁县境内旅游大巴侧翻目前已致6人死亡

重庆永川:机器人送菜工受青睐

190名维和官兵乘南航航班前往马里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日报一周图片精选:5月16日—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