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等一系列重大利好政策,为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前,新区正处在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承担着振兴首都二产、建设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重任;面临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落地开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集聚的重大机遇。
围绕建设“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新区的战略目标,大兴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体发展,全力推进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建设,新区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改善民生问题、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2011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42.4亿元,同比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785.8亿元,同比增长25.3%。
随着新三年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两区一体发展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新区必将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三座新城矗立、高端产业集聚、环境宜业宜居、人民文明富裕”的美好画卷,为推动首都新一轮科学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看高端产业:实体经济主阵地
按照打造南部高技术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要求,新区提出了发展“十大高端产业”,打造“一区六园”空间布局的总体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带动生物医药、新媒体、新能源汽车、军民结合、生产性服务业、新空港六大产业园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聚集了大批高端产业和总部基地。目前,共有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800余家企业入驻新区,入区企业投资总额超过320亿美元,聚集了77家世界500强的109个项目。
高端化成为新区项目的基本特征,产业链发展成为新区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强大引擎:
电子信息领域,京东方8.5代线已经实现全面投产,与之配套的23个项目一半以上实现开工,今年预计将实现160亿元新增产值;
汽车制造行业,奔驰德国本土之外的首个海外发动机厂落户新区,同时启动北京奔驰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首批入园的19个重大项目投资额超过49亿元;
光伏应用方面,开发区成为我国首批“太阳能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之一,集聚了北京京运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太阳能光伏产业企业,正在积极推进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之一的南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
更引人瞩目的是以北京云基地为核心的云计算产业链已经成为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条成形的“金”链条……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新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创新之路。
“十二五”期间,新区将建成电子信息、数字电视、汽车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LED、文化创意6个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力争在“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成为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区、高技术制造业核心区,具有国际水平和影响力的新增长极。
二看创新驱动:北京创造主力军
国内首款透明液晶显示屏在这里成功研发,国内首台云计算服务器在这里问世,国内首条自主产权列车自控系统地铁线在这里开通……新区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了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实现了创新引领发展。
数据显示,2011年,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42亿元,同比增长6.8%,全市占比近20%。其中,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提升至96%,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新区统筹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企业,建立良性生态循环机制,实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万元GDP能耗仅为0.157吨标煤,远低于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走上了一条集约高效、低能耗、高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依托首都科研院所众多、科技人才丰富、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强等优势,新区搭建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327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达到80%,远高于全国和北京市的平均水平;229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开发区工业总产值比重连续9年超过80%,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
“十二五”期间将统筹100亿元用于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启动“大旗舰”打造工程、“小巨人”孵育工程、科技平台升级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实现从“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