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基金业也已意识到向银行储蓄体系进军的重要性。今年5月发行的两只短期理财基金,在短短不到一周时间就吸引了400多亿元储蓄资金的关注,可见这类短期理财产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业内人士认为,和海外市场的基金业相比,我国基金业这些年来过度依赖股市和偏股基金的发展,在其他发展领域的短板效应十分明显,今后应更加多元化,补齐发展短板,加强债券、货币和其他类型基金的发展。
据了解,基金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起点有的仅1000元,相比银行同类理财产品数万元的门槛,优势明显,这一点填补了市场空白,使得基金短期理财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各大基金公司都在加紧布局,以争抢这一规模上万亿元的理财市场。
业务转型或是长期趋势
从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历史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显,银行的媒介作用趋于萎缩,银行失去了其融资主导地位,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从而产生了银行“脱媒”。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43亿元,存款减少的势头得到缓减。不过,专家认为,从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看,银行“脱媒”现象仍可能继续。
向松祚认为,我国银行体系存款流失或者银行体系的“脱媒化”,是一个长期趋势。推动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居民个人理财愿望和意识日益强烈,不满足仅仅获得一点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其二,随着多层次、多元化金融市场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体系融资和投资渠道不断扩展,家庭、个人和企业资金流向日益多元化,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负债业务议价能力持续下降,也会导致存款流失。
近年来,随着直接融资渠道的不断大发展,居民金融资产配置的构成也相应发生着变化,由原来几乎单一的储蓄存款,逐渐调整为储蓄存款与证券化的金融资产。监管部门也推出一系列措施,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缓解了过高的储蓄存款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存款压力,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其负债结构,分散目前大大集中于银行的金融风险。
“脱媒”对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这一担忧在股市上已有所体现。进入6月后,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相继跌破净资产,银行板块整体市净率仅1.1倍左右。历史数据显示,在2005年上证综指998点时,银行板块平均市净率为2.06倍;而在2008年1664点时,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也达到了1.7倍。业内人士分析,在金融渠道日益丰富、利率市场化渐行渐近的大背景下,银行股前所未有的“便宜”,背后包含了市场对于未来银行转型不确定性的担忧。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张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