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丽江东巴文化传习班 延续古老的语言文字

2012-08-14 17:25:48 来源:中国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我说着我喜爱的语言,因为那就是我自己,我们向孩子传授我们喜爱的语言,因为要让孩子知道他们自己是谁。”摘自联合国关于濒危语言问题报告。

黄琳娜和自己的老伴儿郭大烈,一位毕生致力于研究东巴文化的纳西学者,1999年在丽江黄山小学创办了东巴文化传习班。

建立传习班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说纳西族的语言,学习东巴的文化和文字。

纳西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丽江古城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单。纳西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源于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东巴教,纳西族的1300多个东巴文字也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

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下,会说本民族语言的纳西族越来越少,至今只有20%的纳西族能讲纳西话。

这种状况让郭大烈夫妇忧心忡忡,这也正是他们夫妻二人决定创办纳西文化传习班的原因所在。

谈到办学地点的选择,郭大烈说:“把传习班办在学校,我们不用担心生源。”

走进丽江黄山完小的东巴文化传习班,就能听到学生们用纳西语念诵诗歌的朗朗书声,这一首首诗歌都用东巴象形文字和汉字同时呈现在孩子们面前。每个学生的桌上,都放着东巴文字的生词卡,这些古老的文字个个都像一幅画,生动有趣。

郭大烈老师介绍说:“大部分学生,包括汉族在内,掌握了400个左右的东巴象形文字,能读能写,了解基本含义。”

和尚花,是丽江黄山完小东巴文化传习班的班主任,她说,班上的所有纳西族学生,和百分之六七十的汉族学生都能说纳西话。

和老师说:“学生很喜欢这个东巴文化传习班,课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东巴博物馆,东巴谷、玉水寨,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东巴文字和文化的价值,我们这个传习班还吸引了许多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前来交流的学生和学者。”郭大烈说。

经过了13年的努力传承,纳西语和汉语的双语教学结出了累累硕果。至今已有217名学生从这个传习班毕业,其中两名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继续深造少数民族历史语言学。

和南江,22岁,已经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专业毕业,正在准备报考西南师范大学的东巴语言文化学硕士。

和继全,出生在香格里拉的东巴世家,懂东巴文,也是东巴文化传习班的第一任老师。今年他已在西南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开始了东巴语言与文化书籍的编纂工作。

“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经过几年的教学传承,他们都成长起来了,并开始了东巴文化的传承,也意味着我们在新一代身上看到了传承的希望。”郭大烈说。(记者 刘雯文)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丽江 东巴文化 云南 东巴文化传习班 纳西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