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贵州织金: NGO力助农民增收脱贫

2012-08-21 17:49:06 来源:中国日报贵州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贵州织金: NGO力助农民增收脱贫

村民张正才(音)在香港民间组织乐施会的“乡村发展协会”的指导下在自家后院养了60只鹅。

刘琴是贵州省毕节市桥上村的一名普通村民。

和当地很多家庭一样,刘琴一家的生活一直比较贫困。他们多年来以种玉米为生,但由于当地每到夏天容易遭遇暴雨, 而此时正好是玉米收获的季节,突如其来的暴雨常常毁了他们一季的收成。2007年以前,她的年收入还不到500元。

不过这两年,刘琴一家的生活在慢慢好起来。2010年来,香港民间慈善机构乐施会和贵州的乡村发展研究所合作,帮助当地的慈善组织在桥上村建立了“乡村发展协会”来帮助桥上村村民增产创收。

协会现有14名成员,刘琴是第一位加入协会的女性。由于丈夫身体不好,家里又有4个孩子要上学,她就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刘琴还记得第一次见到乐施会工作人员时的感受。

“他们来帮助我们重建被洪水冲垮的房屋,后来又教我们种玉米。我当时觉得这些人和我们不太一样,但他们人都很好。我还奇怪,他们怎么能不求回报地来这么帮助我们呢?”

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乡村发展协会”为桥上村村民引入了新作物——早熟糯玉米。它比普通玉米要早成熟一个月,这样可以尽可能避开当地雨季,不会被洪水毁了收成。此外,早熟玉米可以提前进入市场销售,农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刘琴种植这种新型玉米后,收入增加了一倍多。原先的品种1.3元一斤, 新品种可以卖到4元一斤。

发展协会还通过教村民养殖鹅苗来增加生活收入。50岁的张正才从去年开始养鹅。他说,刚开始养鹅的时候,最害怕看到鹅苗生病,“不知道怎么办.” 现在他家后院已经有60多只鹅了。

农村发展项目的创始人吉家钦说,“协会在农村开展工作很不容易。首先交流就是最大的问题,大部分村民说的都是方言,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听懂普通话。”

他表示,我们希望村民不断的提高自己,只有收入增加了,他们的见识才能提升。

在2011年,刘琴和协会的其他村民一起去贵州遵义和重庆等地学习当地的农村发展模式。她表示,自己在学习后明白了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出去看看,我可能就让孩子们辍学在家务农了。”她说。

今年是乐施会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工作的第25年。这些年来,该组织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帮助农村地区解决贫困问题。除了毕节,乐施会还在其他29个地区开展了类似的项目。

为了庆祝他们的周年活动,乐施会8月11日到20日在北京开展了为期10天的艺术展。此次展览展示16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描绘农民生活和食物短缺造成的影响。

乐施会政策活动办的主任孙学兵表示“扶贫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农民自己。”据估计,现在1.93亿的小农场为5.8亿人提供粮食,我们帮助农民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8月18日11版

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travel/2012-08/20/content_15687695.htm(记者 张玥 翻译 实习记者 曾君)

编辑: 于姝楠 标签: 贵州 NGO 农民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