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签约不就业上岗即离职 走出校门"毕剩客"该何去何从

2012-08-23 17:20:03 来源:新华社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在校与用人单位签约,离校后却不去报到;刚走上工作岗位不满一个月即离职……暑期本该是大学毕业生参加工作的重要时间节点,但记者在多所高校周边、人才市场却看到不少“只签约不就业、刚上岗即离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被称为走出校门就解约的“毕剩客”。

择业不理想 宁愿早解约

8月,40摄氏度高温下的重庆,处处如桑拿房般炙热。一场在露天广场专为暂未就业大学生举行的招聘会却人流如织。

小向是重庆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应届大专毕业生。“我今年6月和一家用人单位签约了!用人单位说,第一年是试用期,工资特别少。考虑到学校要统计就业率,我还是和这家学校推荐的单位签约了,但签约时我就决定毕业不去报到!”小向说,她希望找到一个月收入扣除“五险一金”有2000元的工作岗位,但尚未如愿。

小李今年毕业于重庆城市职业管理学院,她对签约单位不满意,希望找一个企业行政岗位。“这次招聘会竞争仍十分激烈。”小李说,“原以为避开每年12月开始的毕业生求职高峰会好些,没想到进理想的单位依然很难。”

记者采访时发现,“毕剩客”现象并非仅存在于高考录取分数线较低的三本高职院校,也存在于重庆一些录取分数线在二本院校、部分专业录取分数线达到一本院校标准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群体中。

重庆科技学院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小宋在学校举行的双选会上与一家石油系统的用人单位签约,同学、老师、家长都觉得他找了个好单位。“刚去住在工棚里;想吃米饭但天天都是面条;身边没有亲人、同学和朋友……”小宋列举了不适应这份工作的原因,工作20天,他辞职离开单位。“这个工作不理想。”小宋告诉记者,但理想的工作是什么,小宋自己也不能“描绘”清晰。

夹缝求职显尴尬 生活成本难负担

一位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针对暂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实名登记工作正在展开,各地目前并无毕业后解约大学生的准确数据,针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就业举措也因此并不鲜明。

“在学校时,有重庆市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举办的多场双选会,可选择岗位相对集中,用人单位的诚信度也有保障;离开学校后,我们只能在人才市场求职。”小向说:“人才市场的招聘陷阱让人防不胜防,一家销售葛根粉衍生产品的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我要签约上岗时,才发现是个传销企业。”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这些大学毕业生与单位解约时,都比较自信,认为以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单位。但在求职过程中发现,能找到的工作岗位还不如原来。

解约后再求职的生活成本也让这些年轻人始料未及。

记者在重庆市南岸区上海城采访几位解约后再求职的大学毕业生时获悉,三名毕业生合租一套小户型,每人每月的价格是600元。由于毕业后不好意思再向家长伸手要钱,房租成为求职中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名租住在大学城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以前住在学校,没意识到这笔开支,现在房租、水电费和交通费、电话费加在一起,每月要接近1000元。”为了节约路费,大专毕业的她今年年初不得不就近在大学城一家火锅店打工,收入还不如干活“下力”的农民工大嫂。

“毕剩客”:毕业即解约并非最佳解决方案

“大学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不满意,最好先适应一段时间再考虑是否解约。”重庆市大学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人文厚润介绍,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举行的“双选会”,工作岗位、专业设置、薪资条件等等都是专门针对大学毕业生安排的,就业质量相对较高。大学毕业生解约后,一般难以尽快在人才市场找到更合适的工作岗位。相关人士建议,如工作岗位的确不合适,大学毕业生确有解约的意愿,可以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再做决定。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介绍,大学毕业生“刚毕业又马上面临失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大学毕业生本人认为单位的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氛围不好、工作压力过大、工资水平不高、人际关系难处等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或因其他方面原因解除签约关系。

但毕业即解约并非这些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人士建议,大学毕业生应克服浮躁心态,主动去适应社会。同时,高校应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加强就业择业教育,培育训练学生良好心态,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精彩热图

揭秘美绝密军事基地51区!

揭秘林青霞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