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就让中国功夫早点“软着陆”吧

2012-09-14 09:40:2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近日,视频《经梧太极第一代传人闫芳老师收徒仪式上推手》蹿红网络,随后记者考证却考而无证。有人说,太极推手事件所揭示的,仅仅是当前中国功夫病症的冰山一角。除了造假之外,中看不中用、自证悖论、武术变舞蹈,这一系列病症都在困扰着中国功夫。更可怕的是,各种文学影视作品对于中国功夫的过度神化,让不少人径直将中国功夫与爱国、民族自信心联系在一起,中国功夫俨然到了“输不起”的地步。(《山东商报》9月13日)

金钟罩、铁布衫、十八罗汉阵、少林拳……中国人与中国功夫之间的情结,说不清道不明。仙踪侠侣,神乎其技,既与神仙术士藕断丝连,又与正义公平密不可分。谁都没见过侠客,但功夫依然在传说。及至今日,这种不可证、不可考的功夫,更在商业文化与养生大潮中风生水起,拥趸甚众,获利者赚个盆满钵满。

有关中国功夫厉害不厉害,历来口水不休,倒有些花边似乎可以佐证其真伪:一是拳王霍利菲尔德来华参加商业活动,有人问他对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的看法,被这类问题骚扰多次的拳王终于懒得说客套话了:“他们是演员,他们三个一起上我都无所谓。”二是近年来所谓“中国功夫VS日本空手道”、“中国功夫VS美国职业拳击”、“中国功夫VS俄罗斯散打”、“中国功夫VS泰国拳王”等比赛,基本上是自家组织、自定规则,然后以自家优势获得决定性胜利——神马“挑战书”、神马“巅峰对决”,实质上不过是一场场商演。真正练武的早说过,武术是谦抑内敛的,夸张神化的是武侠小说。

迷恋“中国功夫”,当然没有原罪,就像外国也有堂·吉诃德一样。这种迷恋,根植于几个无可规避的传统:一是能量崇拜的需要。中国脱胎于长久的封建社会,法治与契约关系淡薄,公平正义难免有些依仗“青天情结”,可惜“青天”不是随时有,于是就臆想更多人化的超能量来廓清社会秩序、维系基本伦理。二是文化推波助澜,中国功夫常附会上历史名人及传奇故事,对功夫的想象成为反抗皇权的心理寄托,一旦这种逻辑在传统文化中获得内生的力量,“历史”就在民间叙事中将幻象描摹成真实。三是技术与艺术的杂糅。武术是一种可以自证的技术,而武侠则是虚幻的艺术,但虚实结合往往成为某种惯例,加之“武术成国考”、“武术军事化”等实践或理论的推进,功夫偶像就成了一种现实的图腾。

几年前,中国放映《叶问2》的时候,也恰巧是《钢铁侠2》的档期。同属“力量与拯救”的主题,我们诉诸虚妄与传奇,人家则诉诸科技与机器。早有网友戏言:真要佐证中国功夫天下无敌,不妨让“叶问”与“机器侠”对决看看。多灾多难的中国需要一种能力的救赎,别说一套拳腿、一派任督,就是庄生梦里的蝴蝶也是好的,但梦醒之后,生活还得继续,脑子不能痴迷。何况,这已经是21世纪。

越是神化入魔的时候,中国功夫越是亟待祛魅和软着陆。如果任由忽悠当道,别说曾经的图腾将会尽碎,恐怕连技术的一点积淀都要被损毁。尽管这听起来有点残忍,但谁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功夫,准确地说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具备多大技击性,所谓的功夫神话更像是一种催眠骗术。”邓海建

编辑:许银娟 标签: 中国功夫 软着陆 青天 叶问 VS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酷炫摩托车嘉年华亮相三亚街头

2016北京“光猪”开跑

上海铁路局:15元盒饭不断供 至少一道荤菜

青岛一馒头店现四米高蒸笼

精彩热图

四爷若曦婚纱照曝光 两人甜蜜搂抱双目含情

天山童姥爆红网络 38岁像16岁!

山东女子每天让母亲冒严寒擦车 擦不干净就大骂

粤桂交警联手寒风冷雨中护送返乡“铁骑”